• 16阅读
  • 0回复

强化纪实风格塑造平民英雄——纪实电视剧《金牌背后》的创作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3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体育,以其特殊的社会号召力,正日益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电视,以其直观形象的方式,强化着体育的号召力,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纪实电视剧《金牌背后》——
强化纪实风格塑造平民英雄
——纪实电视剧《金牌背后》的创作追求
杨光远
  《金牌背后》的创作追求,首先是她的纪实性风格。该剧里的人物实有其人,而故事则是以纪实性文学作品《好儿王涛》为基础改编的。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艰难曲折,素材详实,生动感人。剧中选用了不少王涛当年参加重大赛事的实况录像,也强化了记录生活原貌的纪实的艺术特性。本剧大胆地启用了由王涛和关华(王涛的妻子)本人参与拍摄,就是要使作品与观众更加贴近,使观众感受到近乎看纪录片的生活实感。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着力于通过情节的构筑和细节的处理来重笔描述人物的感情———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和师生情。为了培育王涛,他的父亲王世俊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创造经常练球的条件,王世俊在本来已经非常拥挤的家里支起了一张乒乓球台,又由于地震中断了王涛去练球,他心中暗暗着急,于是他背着妻子、冒着余震的危险,带儿子回楼上去练球;为陪送伤痛的王涛去什刹海体校练球,他背起了儿子冒着寒风、踏着厚厚的大雪,步履维艰地一步步走去……王涛每一次参赛,他都怀着焦急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观看着,到关键时刻,他甚至紧张得不敢看,跑出去坐在过道里,又忍不住站起来听,探头朝里看看,更有甚者,儿子夺得冠军,爸爸激动得犯了心脏病。妈妈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为心疼儿子,有过矛盾、有过争吵,但她始终支持丈夫培养儿子,她对王涛父子为乒乓球的付出,了解得最多最真切。王世俊病床前,她流着泪说的一席话,把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对丈夫和儿子诚挚的爱,表露得令人动容,真实得让人深深感动。
  在王涛成长的过程中,他的老师、教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慧眼识珠的小学数学老师王书林,为把他送进少年体校而奔波,又为给他找个好教练费尽口舌。爱惜人才的老教练王锡添,以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培育着幼苗。正在广纳人才的教练郭仲熙,亲自找上门来,把王涛带到部队,因此王涛才有机会,走上打乒乓球专业的道路。也是王雪坤教练力排众议,提出就是冒险也要用王涛打主力。他慷慨陈词:“干什么事不冒险?大到干革命,小到第一个吃螃蟹的。”并表示自己愿为此承担一切后果。于是,王涛又获得一次宝贵的机会。
  全片讲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介绍了几个普普通通的人,朴实无华,却深情感人。对四十三届世乒赛那组戏的处理,本剧将赛场内和王世俊看比赛激动得病倒、急救,作了平行蒙太奇处理,更增强了感染力。本片的开头是滚动着的金光闪闪的奖牌,伴着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和现代感的音乐旋律,跃然于屏幕之上,这组视听形象,既是王涛辉煌事业的诗化,也是他人格、精神的抽象化。这个片头既提神又耐人寻味。(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