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由博导读博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4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由博导读博想到的
林治波
近年来,博导读博成了学界的一道新鲜景观。五十五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义,拿到了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证书。此事引起不同反响,肯定者有之,非议者亦有之。
肯定者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学位制度的正规化和学术界对学位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学位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博导读博,说明学术追求无止境,博导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
非议者认为,博导读博反映出现行学术体制和用人体制上的弊端。把学位和职称、职务、工资等切身利益硬性挂钩,使学位成了获取待遇和晋升职务的敲门砖,这种做法助长了重虚名、轻实学的风气。
杨义本人解释自己读博的理由有三点:其一,尊重现代学术制度,高学位只有授予有创造力的学术人才,我们的学术制度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其二,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当博导并不是学术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博导也要作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三,博导当学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
由此看来,杨义的读博是为了寻求继续教育的机会。对知识和学术无止境的追求,无论如何都应当得到肯定和赞扬。
但是,话又说回来,博导读博这一现象不能不引发我们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同志学历虽不高,水平能力却不低;而某些出自名牌院校的高学历者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准。这说明,学位、学历与学力、能力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但现在的一些用人单位,门槛很高,非硕士、博士不要;某些高校规定,不是博士就不能评教授,就不能当博导;某些单位规定,没有高学历、高学位,就不能提拔重用。诸如此类的规定,逼着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却没有高学历的同志不得不放下工作,去攻读学位。虽然几年下来总会有所收获,但与付出的代价、耽误的工作相比,值不值得却是一个问题。
把学位、学历绝对化的用人导向,不可避免地会助长重学历学位、轻学力能力的浮华之风。有些官员、老板没人见他认认真真读过书,甚至连学校也没去过几趟,却堂而皇之地成了硕士、博士。这对那些埋头苦干、贡献突出却没有高学历的同志,是一种不公平。这个现象提醒我们,重视学历学位是好事,但切忌片面化、绝对化,要真正确立一个重学力、重能力、重贡献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用人导向。同时,可否研究一下学位制度的改革——对那些自学成才、岗位成才的优秀人才,能不能、该不该授予相应的学历学位?
另一方面,作为个人也不必过分看重学历学位。蒲松龄屡次考举不中,谁又说他不是人才?华罗庚没有上过大学,谁能说他不够杰出?反观历朝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们,又有几个堪称杰出?谁还记得他们姓甚名谁?人民是公正的,历史是公正的。大浪淘沙过后,所有虚浮无用的东西都将荡然无存,留下来的只有闪闪发光的金子——具有真才实学的杰出人物以及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的光辉业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