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文化的迁徙与交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5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文化的迁徙与交融
张建华
文化的迁徙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始终:天灾、战乱、宗教迫害、谋生的需要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使得人类从未停止过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迁徙,并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特征带入迁徙地。大到一个民族的形成、国家的兴起,小到一个文化群落的生成(如遍布世界的中国城),我们都不难从中寻觅文化迁徙的历史印记。
  当然,在交通与通信日益发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便利的当今时代,文化的迁移和传播有时也并不必依赖人群的大规模迁徙:风靡全球的牛仔裤、麦当劳快餐、好莱坞大片,……无不阐释了这一点。在全球化时代,类似的文化迁徙现象可谓随处可见。
  文化的迁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多彩的异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不过,记者从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主办的“文化的迁徙与杂交”学术研讨会上却感受到了文化的迁徙给人们带来的忧虑。来自全国数百家学术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就文化的迁徙和杂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争鸣,许多想法引人深思。
  不难理解,文化的迁徙不可避免地带来迁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接触、碰撞、融合,甚至杂交。具体说来,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结果:一、两种文化独立发展,各自保持自己的特色,迁入文化往往在迁入地形成自己的文化群落;二、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进而形成杂交;三、强势文化战胜、甚至冲垮弱势文化,并有可能取代弱势文化的价值观。人们的担忧显而易见来自后两种。
  正如动植物的杂交可育出良种和劣种,文化的杂交也带给人类同样的忧虑。文化虽无优劣,却有强弱。处于弱势的文化往往在一种或几种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形成杂交,进而被同化、冲垮,甚至其价值观都被强势文化所取代。生物物种和基因的消失无法挽回,民族的文化基因的丧失同样是人类无法弥补的损失。在当今时代,这种文化的保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一位与会学者提出的“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记忆问题”,颇能代表学术界对民族文化保存的担忧。这位学者指出,民族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在与外来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并铭刻在该民族每位成员的潜意识中,成为其“日用而不知”的应付生存的惯常模式并以之影响其后代的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之总和。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民族文化记忆,民族文化记忆链的断裂,也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自我意识的丧失!
  保持民族文化基因已不是杞人忧天。从“文化的迁徙与杂交”研讨会上可以看到,政府、学术界都在行动。不过记者以为,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个性的保持,最终还需要这个民族自身的努力,需要这个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和热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