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活跃在社区的老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5
第10版(教育)
专栏:

  活跃在社区的老同志
浦鑫昌
湖北省武汉市一元街道地处老城区中心,辖6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7278人。辖区内居住的省、市党政机关离退休人员多,他们关心青少年成长,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高。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因地制宜地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
  街道有8个租界遗址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他们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关工委的老同志带领青少年走访老红军董洪国。董老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并把自己撰写的《从铁匠到将军》一书赠送给青少年,勉励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夏松山老人是街关工委成员,他将战争时代的草鞋、压缩饼干、子弹头等实物陈列在家庭橱窗内开办家庭革命陈列室,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参观。
  “竹床学校”开创者李品法是街关工委原主席。从1989年开始,他在里弄里摆上一排竹床,免费传授书法、绘画知识,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学习和参观,被人们称为“竹床学校”。“竹床学校”有教学计划,有作息、考勤记录,有结业表彰,有成果展示。后来发展为有5名老同志义务教青少年弹琴和语文、数学作业辅导的校外教育阵地,从室外迁入室内,活动内容不断更新,参与的老同志和青少年越来越多。
  “小巧手”活动,越办越活跃。“小巧手”最初是从剪纸、手工劳作活动开始,培养青少年动手动脑。后来,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同兴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组长邓道航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民间艺术家。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假期中免费提供材料,教青少年泥塑、木雕,锻炼和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活动,并从一个社区扩展到多个社区、学校。
  《楼道报》是在社区中开展的另一项活动,已坚持了5年,总数超过了100期。陈小蓉同志是《楼道报》的创刊人。由初期报道一些好人好事开始逐渐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板报,并相应地成立了“楼道小记者”等组织。老人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写报道,出板报,居民也主动参与进来。今年第100期中,大人带领孩子们写出了《批判邪教组织“法轮功”》的文章。刊出后人们自发集中在楼道报前你一言我一语开起了批判会。关心青少年已成为社区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作者为武汉市一元街道党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