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抚仙湖水下古城的揭秘,引发出关注中国水下考古活动的热情——在水下探寻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7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抚仙湖水下古城的揭秘,引发出关注中国水下考古活动的热情——
在水下探寻历史
  本报记者任维东
  6月3日上午8时至10时50分,全国各地的电视观众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云南电视台的联合直播,目睹了中国唯一的一支水下考古队在云南澄江县抚仙湖进行水下古建筑遗迹考古调查的过程。
  这是在高原湖泊上我国首次进行的水下古建筑遗迹考古调查。那两件从抚仙湖底的淤泥中起获的物品——一个带有文饰的石块,一只陶釜,让所有现场的观众为之激动。依据放射手段对湖底古建筑遗迹中填充物——螺壳的测定,在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科院、中国古建筑学会等方面的考古和历史专家初步分析推断,抚仙湖水下存在一个距今大约1750年的古代城市遗迹。
  抚仙湖水下古城就这样显露出其神秘的一角,引发出广大观众对水下考古的关注热情:作为在中国新兴的一项重要考古活动,水下考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我国开展的情况又如何?
  理解水下考古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介绍,水下考古是考古学里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田野考古不同的是,它需要特殊的人才、特殊的技能、特殊的设备,尤其是对考古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水下考古科技含量高,牵涉到海洋学、声学等相关学科,实际上是属于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专家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始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美国考古学者乔治·巴斯(被誉为“现代水下考古之父”)最先创立的。欧美国家因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使他们能较早地涉足水下考古领域,目前无论是高科技水下探测手段的运用,还是水下考古的工作经验等,都处于领先位置。
  1987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这标志着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正式起步。在交通部和海军的帮助下,我国第一支水下考古队在此基础上开始组建。同年,已经在田野从事了5年考古实际工作的张威和国家文物局杨林一起被选派到荷兰进行水下考古培训,成为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队员。
  水下考古这种现代考古学方法引入中国后,在实践中获得了生命力。我们有着世界上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悠久历史,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开始,中国的船舶就已航行在大洋之上,“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华民族与东南亚、非洲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光变迁,无数的历史之谜被掩盖于水下。水下考古使得这些珍贵的古代遗产浮出水面,渐次展现历史的真实。
  打捞沉睡的文明
  1989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日本的水下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广东“南海一号”古代沉船进行了考古调查。3年后,他们在辽宁省绥中县三道港对元代的一艘沉船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下考古。这支14人的考古队一直工作到1997年,收获不小。
  近年来,随着中国水下考古队的不断成长,他们的足迹遍及中国的沿海地区,涉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各个海域,在福建连江、浙江宁波、山东长岛、广东沿海等地开展了沉船发掘、水下文物普查等工作,并参加了武汉“中山舰”的打捞、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
  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中国水下考古队开赴西沙群岛进行水下文物的调查抢救工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远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然而,中国的水下考古起步较晚,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手段和相关装备还很不完备等原因,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水下考古队迄今没有一艘供水下考古的专用船,每次水下考古都得靠临时租船,二是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水下考古培训基地。
  不过,多年来一直献身于此的专家学者们对我国水下考古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他们说,“我们拥有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4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大海里埋藏着丰富的文物,还有长江、鄱阳湖等蕴藏文物的大江大湖。我们的水下考古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支持,中国的水下考古大有可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