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绿色运动人文情怀——探寻北大清华赛艇对抗的奥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8
第10版(体育天地)
专栏:

  绿色运动人文情怀
——探寻北大清华赛艇对抗的奥秘
本报记者李中文
  5月26日,北京碧空如洗。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中启航,在郭峰现场演唱的“实现梦想”中落幕。
  这是北大、清华两校间进行的第三次赛艇对抗,比赛路线依旧是沿风景如画的昆玉河进行。在1999年进行的第一次对抗中,北京大学队取胜;在2000年进行的第二次对抗中,清华大学队取胜;在今年进行的第三次对抗中,两校均刷新了以往的纪录,最终清华大学队取胜。只要是竞技比赛,就总要分出个胜负。尽管赛事主办者一直在极力淡化比赛的胜负,但可以看得出来,参赛队员及两校学生是极为看重比赛成绩的。因为大学生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哪个不争强好胜呢?何况,比赛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和小团体,同时还事关学校的荣誉。据了解,为了在此次对抗赛中取得好成绩,两校的赛艇队都利用较长的时间进行了异地备战,而两校的校方对此次对抗赛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而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校际体育对抗的胜负,不关乎太多的物质利益。相对而言,大学生们对比赛胜负的关注,更多的体现为对学校荣誉的看重和维护。其实,如何看待赛艇对抗赛中的胜负,如何承受比赛带给自己的痛苦与快乐,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这笔在实践中得来的财富,对于他们今后面对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身处荣誉之巅时,他们会告诫自己:世间没有常胜将军;身处逆境时,他们又会提醒自己:我们还有下一次。而这,是大学生们在课堂上,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收益。也许正是出于对磨练学生意志、品质,铸造团结协作、求实上进的学风等方面的考虑,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创立伊始便定位于“百年对抗”。
  世界上开展得比较兴盛的运动中,赛艇被公认为与橄榄球一样,是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当赛艇在水面行驶时,运动员必须齐心协力、动作一致,才能使赛艇高速飞驰。而赛艇参赛队员整齐划一的动作、一招一式娴熟的配合,无不给人以力量美、协调美的享受。这种团队精神,不仅在培养青年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可以激发起他们爱国、爱校的热情。赛艇运动同时也是一项绿色运动,参加这项运动的人不仅能够塑造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同时又能充分享受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域所组成的大自然和谐之美。既然有这么多优点,难怪百年名校北大、清华在开展校际体育交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赛艇对抗。
  赛艇运动是在户外进行的一项水上运动,也是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时起,赛艇就被列入了竞赛项目。而成立于1892年的国际赛艇联合会,也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单项运动联合会,目前该协会已拥有100多个会员。由于赛艇项目在奥运会上可产生14个冠军,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把这一项目列为重点项目全力发展。赛艇运动缘于欧洲,在发达国家中,赛艇运动开展得十分广泛,而且已成为校际体育交流的主要方式。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赛艇对抗赛已举办了150多届;而在英国,始于1829年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赛艇对抗赛已组织了180多届。已举办了三届的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的发展目标,就是成为与牛津、剑桥划船赛,哈佛、耶鲁对抗赛三足鼎立的欧美亚国际传统赛事之一。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所大学,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间开展赛艇对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包括体育在内的各个领域均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闻名于世。早在1958年,北京大学就已经认识到开展赛艇运动的价值,配备了两条艇,组建了一支赛艇队。而清华园里的体育精神,早在1920年马约翰先生担任体育部主任时就开始树立。而全长为50公里的北京城市水系的全线通航,则为举办赛艇对抗赛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牛津、剑桥对抗赛的主办者号称他们在泰晤士河上进行的赛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最能体现人类顽强生命力的比赛”,其实他们比赛的距离仅为6.8公里,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玉河上举行的赛艇对抗赛的距离则为7.5公里。
  自在北大、清华间开展赛艇对抗赛以来,两校学生的反应一直十分热烈。不仅如此,这一赛事尽管才刚刚举办了三届,但其影响却早已超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在这项赛事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京城水系为举办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而自豪,而北大清华学子也为在京城水系上举办比赛而感到骄傲。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北大清华学子赋予赛艇对抗赛丰厚的人文内涵。而这也正是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的魅力所在。可以预见,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必将成为一项传统名牌赛事,同时也必将作为开展校园体育的一个经典范例永载史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