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门票双轨制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8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门票双轨制的思考
  章云
  早就听说印度提高了旅游名胜泰姬陵的门票价格、并实行内外有别的门票双轨制,想不到首都新德里所有的名胜古迹的门票也都是这样。
  那天,我到新德里的著名景点胡玛雍墓去参观。在大门口时,就听一个单枪匹马闯印度的爱尔兰学生说,胡玛雍墓的门票太贵,他只好忍痛割爱不进去看了。我心想,一个千里迢迢专访名胜的游客,到了门口却不进门,实在有点遗憾。但又一想,这可能是位穷学生,票价虽高还不至于让其他远道而来的西方人望而却步吧。
  到了售票处,只见有五六个西方游客正在那里与陵园的工作人员争辩。一打听,想不到这些西方人都嫌门票太贵,而且对印度人在门票价格上采取过分的“内外有别”提出强烈的异议。我到售票处一问,果然吓了一大跳。同样一张门票,印度人是10卢比,外国人是10美元,近50倍的差别!难怪这些富裕的西方游客们都有意见了。一位英国人对我说,不是他们付不起这个钱,而是这种差别太离谱,他们从心理上接受不了。但既然到了这里,胡玛雍墓又不能不看。因此,他们现在是进退两难,“处于正义感和好奇心的双重夹击之下”。
  凭了一份印度外交部发的记者证,我有幸享受了印度国民的待遇。进得门内,只见庭园锦绣,建筑辉煌,一砖一石无不渗透出古代印度人的睿智和匠心,胡玛雍墓果然不愧为印度最后一个帝国——蒙兀尔王朝建筑的典范。但朝四周一看,陵园里除了我一个外国人外,再也看不到第二个外国游客。一时间,我直替印度人惋惜。如此园林可为人类遗产,即使为印度着想,也应该让更多的外国游客参观,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出了陵园,大路对面正是新德里著名的尼扎姆丁穷人居住区。只见狭小坑洼的街道上人群拥挤,尘土飞扬;低矮破旧的民居前垃圾堆积,苍蝇扑面。抬头是蜂拥前来讨食的儿童,低头是匍匐爬行的残疾乞丐。在这里,时光似乎在倒转,人们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回想起马路对面胡玛雍墓陵园的花团锦簇,心中不禁升起一股莫名的苦涩。我眼前的这些印度穷人们即使有我们这种闲情逸致,恐怕也不会有钱去游览近在眼前的庭院美景。此时此刻,我突然对胡玛雍墓门票的双轨制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体念。10卢比虽然只合人民币两元,但对印度穷人来说也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得到的数目。何况,印度还有多少这样的穷人啊!10美元约合人民币83元左右,这对一般的外国游客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管理者肯定是考虑了上述理由之后,才制定出这种近50倍差距的门票来。这50倍的差距难道不就是我们常说的贫富悬殊吗?不就是发达和不发达之间的鸿沟吗?那么,事到临头,我们怎么又不承认了呢?
  其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过“内外有别”的阶段。这虽然别扭,但并不奇怪。当然,作为一个清醒的政策制定者,凡事都不能过于偏颇。在考虑到本国国情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旅游的目的和世界的现状;在考虑到本国百姓实际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各国游客心理上接受的程度。否则,只顾本国实际,而把大量的外国游客吓跑,旅游目的何在?经济效益何在?更何况,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经济,还有它特定的文化含义。既然印度的名胜古迹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从广义上来讲,各国游客都有共享的权利。用近50倍差距的门票将外国人拒之门外,应该不是印度人本来的用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