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一个共产党员的平凡人生——记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叶惠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9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个共产党员的平凡人生
——记解放军总医院教授叶惠芳
新华社记者张东波新华社通讯员刘义强本报记者贾昭全
  在解放军总医院,叶惠方是一名普通的教授,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忠于党、忠于祖国,把博大的爱心奉献给病人和他人的风范,却使她成为全院人员学习的楷模。
  在“七一”前夕解放军总医院为她举行的事迹报告会上,她那颗永远为世界和他人的美好而博动的爱心,连同她那84岁老人的缕缕银丝,令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到心灵的震颤。
  从一个基督信徒成长为党的忠诚女儿,叶惠方经受了一次次考验和磨难,但对党的信仰却忠贞不渝
  1983年6月的一天,66岁高龄的叶惠方终于实现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那天,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她动情地对人讲:“以前我虽是科主任,可每当科里开支部会,我总是羡慕地看着党员们走进会议室,独自默默地走开……”
  从最初向党组织递交申请时的满头青丝,到如今的白发苍苍,叶惠方苦苦追求了大半生。出身于一个华裔信奉基督教家庭的叶惠方,怎能忘记那暗无天日的旧中国岁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日寇入侵,国破家亡。为了逃避战乱,“誓死不做亡国奴”,求学若渴的叶惠方先是从北平跑到上海,后又从天津投奔重庆……
国仇家恨,使她对自己最初的信仰发生怀疑;抗战胜利,全国解放,使她坚定了这样的信念:拯救中国的不是“神”,而是人———那群为着中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她的叔叔为她买好了去台湾的机票。叶惠方却坚定地说:“我不走!新中国就要成立了,我要留下来报效祖国……”
  从一个基督信徒成长为党的忠诚女儿,叶惠方经受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和痛苦的磨练。在“十年浩劫”中,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为我军妇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叶惠方,被打成“国际特务”、“反动学术权威”,受尽折磨。1987年退休后,她远在美国的儿女动员她去美国安度晚年。可叶惠方在给孩子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无论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还是在国家非常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离开祖国。现在国家条件好了,我还可以为党、为国家做点事儿。”
  1994年叶惠方去美国开学术会议,顺便去看望分离了多年的一双儿女。她带的礼物是两套崭新的《邓小平文选》。她对孩子讲:“你们在外多年,不了解国内的情况。这些年祖国发展很快,靠的就是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我这样做,就是让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为了祖国的科技进步,为了总医院和科室的建设,叶惠方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50年代初,叶惠方调到刚刚组建的解放军总医院时,这里条件十分简陋。为了筹建妇产科,她把家里有的物件,小到一双拖鞋、一个电炉,大到幻灯机、录音机、照相机,只要科里需要,一件件从家里拿到科里,有些物件直到现在科里还在使用。
  叶惠方从不为自己的私事求人,可是为了科里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她一次次地通过朋友疏通关系,选派年轻医生外出学习深造。她甚至将亲人汇给自己的2000美元交给院里,让院里作为公费派年轻医生外出深造。
  在产科临床中,时常会碰到需要输血的新生婴儿,如不及时补充血液,婴儿随时都会夭折。每当碰到这种情形,叶惠方总是挽起自己的衣袖。在叶惠方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中,不知有多少病危的婴儿因为输入了她的鲜血而获得新生。
  1999年春,苏北一对农民夫妇带着患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孩子,千里迢迢来总医院求医,他们连住旅馆的钱也掏不起。叶惠方将这一家三口带到自己的家,管吃管喝不说,还要替病人代交部分医疗费。病人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叶惠方一直待若亲人。一年后,患儿来院实施第二期手术,全家三口再次住进叶惠方的家,直到患儿完全痊愈。临行前,孩子的父母面对叶惠方泣不成声,长跪不起。
  面对老人的遗嘱,全科的人都哭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眼前
  1987年9月的一天,已退休的叶惠方向院党委递交了一封信。老人在信中除提出将她的15000元存款捐赠给她曾工作过的妇产科外,还提出一个特殊的请求:“当我病危时不要进行无谓的抢救,浪费人力物力……请把我的遗体做成标本供教学用……”
  这位为党的医学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几乎捐出了家中所有钱物的老人,最后要交给党的是她的遗体。
  多少年来,叶惠方到底为国家、为他人捐出了多少钱,已没人说得清,她自己也不记得。无论是长江之南,还是黄河以北,无论哪里发生严重灾害,她一看到消息,总是忧心忡忡,心里老惦记着灾区群众,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云南地震,她捐钱;内蒙古雪灾,她捐钱;山东旱灾,她捐钱……钱捐完了,她就翻箱倒柜,有什么就捐什么。实在找不到适合捐赠的东西,她就捐自己的被子、大衣……
  1995年,她的老伴去世,孩子们商量着给父亲买一块墓地,叶惠方坚决不从,结果墓地没买,还将组织上发给她的7300元抚恤金,加上平时积蓄的2700元,凑足1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叶惠方的老家在广州,祖上留下了一大笔房产。几年前她就决定将这笔“祖产”捐赠给广州的一所中学。近几年,她先后7次自费南下广州商谈捐赠事宜,直到去年才了却这一心愿。签字那天,许多人竞相一睹这位老人的“风采”,可叶惠方签完字就走开了,连简短的交接仪式都没参加。
  让我们走进这位老人的家中去看一看吧。这是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家!家中没有一件称得上时尚的家具:客厅里的老式桌子和两把椅子,是当年婆婆家给她的嫁妆。椅子座位的木板塌陷了,叶惠方垫上了一块小布垫。近20年中她没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身上穿的大都是亲人们“淘汰”的。多年行医用的那支钢笔还是女儿在50年代送给她的,至今还在使用。她戴的手表,是儿子送给父亲的,老伴去世后她又戴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