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双季稻连年丰收的醴陵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8-24
第2版()
专栏:

  双季稻连年丰收的醴陵县
  新华社记者 马钟明
著名双季稻高产区湖南省醴陵县,今年六十多万亩双季稻早稻又是普遍丰收,平均每亩约收稻谷四百斤左右。如果晚稻不遇特殊灾害,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将超过往年。在此以前,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全县双季稻每亩平均产量都在六百斤以上,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百分之二十多。
醴陵县在湖南省东部湘江流域,双季稻占稻田总面积百分之八十七。全县基本上是丘陵地区,据有关部门调查,气候、雨量、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省内其他丘陵地区并无显著不同。但为什么能获得这种连年稳定的丰收呢?
记者就此访问了醴陵县和湖南省有关农业部门。原来这里种植双季稻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前由于农民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经济力量薄弱,种植双季稻肥料不足,并常年遭受旱、虫等自然灾害侵袭,历年每亩平均产量连五百斤都不到,低的甚至只一百多斤。一九四九年解放后,中共醴陵县委员会和醴陵县人民政府仔细研究全县生产情况,首先设法为双季稻增产创造了条件。针对双季稻生长期长,因而水和肥料需要多的特点,醴陵县党、政领导机关便领导农民利用溪涧河流水源,大力修筑塘、坝和水库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及在收割晚稻后的田里种植绿肥作物和改冬季积肥为常年积肥。到一九五四年,因兴修水利工程,全县稻田抗旱能力由解放初期的二十五天提高到四十五天,基本上保证了双季稻所需的水;绿肥作物的种植也普及大部稻田,每亩产量一般都达二、三千斤,高的有六、七千斤,不但解决了双季稻早稻所需的肥料,而且改良了土壤,因种植双季稻而消耗过大的地力得到了培养。
一九五二年起,醴陵县党、政领导机关深入总结当地农民的耕作经验,并依靠互助合作组织,在原来整地精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早”(提早双季稻的收获季节)和“好”(提高产量)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改革工作。醴陵县秋季早寒,晚稻螟虫危害严重,因此历年晚稻减产很多。但农民中早有“早禾不吃清明水”、“晚禾不过秋,过秋九不收”的早插、早收经验。这时,便以几百个互助组为主,大力提倡和推广早播、早插、早收。农民还更多地采用了当地早熟高产的早稻和晚稻良种,以及追施安蔸灰的办法(一种人粪尿和草木灰的混合肥料,在插秧后分蔸施在禾蔸周围,促使稻禾发育,提早成熟期)。结果,两季水稻的收获期比过去提早了十来天,特别是晚稻在秋霜前和三化螟盛发期前收割,避免和减轻了灾害损失。与此同时,针对大部地区播种密、犁田浅、选种不够精细等耕作缺点,专门总结了全国水稻丰产模范李呈桂的增产经验,并组织了县的农业劳动模范、互助组长等一千多人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全县先后以互助组为重点建立起一千四百多个丰产小组,带头进行深耕、密植、选种等技术改革,并组织周围农民参观。由于这些经验的推广,加上水利、肥料的保证,这
一年双季稻改变了过去晚稻低产的情况,获得了空前的丰收,全县每亩平均产量达六百二十多斤。经过全面的增产总结,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进一步推广了改良稻田、深耕密植、良种壮秧、合理施肥、早播早插、防治虫害、细打细收等整套增产技术。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今年全县早稻除普遍实行早播、早插和选用早熟高产的品种外,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稻田实行了小蔸密植,并积极防治了虫害。各地农民在早稻丰收后,正加紧培育晚稻,争取再一次的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