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迎难而上的“老正点”——记共产党员、郑州机务段司机张俊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25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新世纪的共产党人

迎难而上的“老正点”
——记共产党员、郑州机务段司机张俊卿
本报记者李杰
坐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普通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火车司机,如果没有人介绍,你很难把他同“中华技能大奖”第一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联系起来。今年54岁的张俊卿,从18岁起开始同“火车头”打交道,开了36年火车,驾驶过蒸汽、内燃、电力三大类8种机型的机车,牵引600多趟专运、10000多趟客车,趟趟正点。安全行走16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奔40圈,而没发生过任何事故。共为国家节约煤、油、电折合人民币400多万元。
张俊卿身上有一股迎难而上的劲儿,总是在艰苦危险的关头站出来打头阵
1965年,年仅18岁的张俊卿从郑州铁路司机学校毕业,主动报名支援祖国边疆铁路建设,被分配到成都铁路局贵阳机务段。他所在机班担当的4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就有400多个隧道和桥梁,地理环境十分险恶。张俊卿最初在解放1型蒸汽机车上当司炉,干的是火车上最苦最累的活,跑川黔线上最艰险的贵阳至遵义段,154公里的运行线路,最大坡度达千分之二十,对行车安全要求特别高,这使得张俊卿比别人要付出多几倍的力气。从那时起,他养成了钻研技术作笔记的习惯。厚厚的笔记中,记满了他对各种机车性能、构造、运用情况、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安全行车的经验体会。
张俊卿身上充满了迎难而上的劲儿,总是在艰苦危险的关头站出来打头阵。1973年,张俊卿参加了铁道部组织的货车定吨牵引试验,驾驶解放1型蒸汽机车在贵阳至六枝间千分之十二的长大坡道上试轴。这段150公里的线路坡度陡、隧道多、曲线半径小,此前货车牵引吨位始终在900吨左右,现在一下子要把货车牵引吨位提高到1460吨,任务异常艰巨。与张俊卿同时参加试验的一个机班4位同志因列车被迫停在岩角寨隧道遭遇瓦斯毒害而全部牺牲。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张俊卿主动请缨:“这段线路我熟悉,让我来吧。”凭着丰富的行车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在伙伴们的密切配合下,8分钟后,他们胜利闯过了被称为“鬼门关”的长达2740米的岩角寨隧道,创下了用蒸汽机车牵引1460吨货物的最高纪录,为提高运输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1982年,张俊卿调回郑州机务段西线车队,他把自己担当的郑州至三门峡西269公里的线路上沟沟坎坎都记在心里,哪里坡度大需要加速,哪里曲线半径小需要减速,甚至哪架信号灯瞭望困难,他的脑子里都有本明细账。他熟悉掌握机车性能和区间运行时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状态,车队战友们都敬佩地叫他“老正点”和“节约标兵”。
做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价值和乐趣
当火车司机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可张俊卿却毫无怨言,做一名优秀火车司机已成为他生命中最大的价值和乐趣。多年来,每次机车换型,他都是第一个掌握机车性能。几十年来,他记了30多本学习笔记,画电路草图1000余张。西线SS7新型电力机车上马,年过半百的他又第一批考上一等司机,成了工人技师。
“开火车要多动脑筋、多学习,技术老本可吃不得。”铁路提速调图后,列车跑不上点是常事儿,大伙都很发愁。张俊卿在跑点上下了大功夫,每一趟车,他都根据线路纵断面、区间时分、天气状况等细心琢磨操纵方法,做到小区间不丢点、大区间不运缓,保证了趟趟正点。
“我要对我身后所乘坐列车的千万名旅客的生命安全负责,开好车、保安全是咱的天职。”朴实无华的话,体现出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多年来,张俊卿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一个“早”字:早出勤、早起机、早出库。按要求,提前80分钟出勤就行,可他总是提前近2小时,及早检查机车。他还摸索出“四定一观”安全行车法,共防止各类事故1460多件,其中防止重大、大事故270多件。
在荣誉面前,张俊卿仍然原来本色,依然干着司机本行
张俊卿在机务段有着“放心司机”的说法,每当有重要牵引任务,车队领导总是第一个想到他,果然趟趟安全平稳。他不仅自己开好车,还热心做好“传帮带”。当司机以来,他先后带过300多个徒弟,其中有20多位走上了领导岗位。
有人羡慕地说,老张开火车有绝活,凭这一手一辈子也吃不完。可张俊卿说:“现代技术更新这么快,不学哪成?瞧,SS8型机车刚学会用,SS9型机车又上马了,技术老本吃不得呀。”这些年来,每次机车换型,他都是第一个掌握机车性能。SS1型机车上马时,为了了解新设备,他带着业务书钻机械间,钻地沟,一点点对照。为掌握各接触器上的线号,他将其制成卡片,一有空就掏出来看。
在荣誉面前,张俊卿从不摆老资格,仍然原来本色,依然干着司机本行,急、难、险、重的任务抢着干,默默地做着一个普通党员该做的事,组织上给的照顾要么谢绝,要么让给别人。同事、邻居谁家有了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用“中华技能大奖”的20000元奖金,设立了“人才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技术改造和安全生产中做出贡献的职工。连正常的休息他也常常放弃,累计奉献义务工作日200多天。(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