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党旗飘扬小岗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25
第4版(要闻)
专栏: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党旗飘扬小岗村
  本报记者蔡小伟
  走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迎面而来,路两旁是整齐的农民新居。村头遇到一群满脸喜气的农民,其中个头最高的就是小岗村现任党支部书记严德刚。正是以他为首的党支部,带领400多小岗人近两年实现了从温饱到富裕的跨越。
  23年前,小岗村以18个鲜红的手印,书写了在全国开大包干之先河的光荣。然而,小富即安的思想却阻碍了小岗的发展。去年初,全村10名党员分头到农户家与农民谈心,找出了小岗人的不足:文化底子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全村人均土地5亩,大多是传统的耕作方法,经济作物几乎没有;一些人还沉醉在过去的赞扬声中,到外地学文化、学技术、闯市场的人很少。23年前大家一样穷,23年后大家一样温饱,没有一家进入富裕的行列。小岗村106户农民由此形成共识:要致富,必须再次改革,从观念到生产方式来一次新的嬗变。
  变革首先来自土地。去年下半年,江苏省张家港市的长江村主动提出,以土地反租倒包形式,向小岗村租地80亩,种植葡萄。党支部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几个党员给农民们算了一笔账:长江村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租地,这一笔收入就比自己种要高。更有价值的是,长江村进入小岗会带来发达地区新的技术和新的观念。在党员们的引导下,村里农户把地平整后租给长江村。6月中旬,葡萄已经下种。一眼望去,齐齐的小苗,绿得可爱。
  多年来由于缺水,村里近2000亩地产量一直不高,解决生产用水问题是小岗的头等大事。村民们把眼光投向了村党支部。“挖塘蓄水,砸锅卖铁也要解决缺水问题!”党支部作出了决定。去年秋,严德刚、严俊昌、严国品等10名党员以及村委会主任严洪昌等带头挖塘。今年,在合肥卷烟厂的支持下,全村齐动手,挖塘40个,可蓄水20万立方米,解决了全村的生产用水。夏收时节,小岗亩产麦子达到350公斤以上。
  县里镇上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怎么调,农民心里没有底。党支部召集党员们商量:按目前的状况,应该发展养殖业。党员们带头养起了鸭子、优良种猪、兔子等,并向村民推荐。半个月后,全村共养了18头种猪、300只兔子、6000只鸭子。为了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村里购置了电脑等设备,与安徽农村信息网对接,使村民们“耳聪目明”。村党支部还与长江村联系,用3年时间把小岗村的中青年都送去轮训一次,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各种手艺,同时请专家来小岗为村民上实用技术课。
  小岗村党支部是小岗的主心骨,也是村民们的靠山。村里有啥事找党支部,群众有啥事找党员。在支部会议室,记者看到各种规章制度健全,有党支部目标管理、党员目标管理,有三会一课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等。党员联系户制度规定每个党员必须联系一至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和经济困难户,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学知识,介绍致富经验,了解关心被联系户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况。
  关友林是村里的特困户,一家4口人只有一个整劳力。负责联系他的严德刚为关友林的10亩地动足了脑筋,为他引进了优质早玉米和黑大豆,每亩增收200元。徐家松是严俊昌的联系户,今年初徐家挖塘缺少劳力,进度很慢,眼看就要影响春耕,急得直跺脚。严俊昌知道后二话没说,开着拖拉机为徐家松挖塘,不仅没收一分钱,还贴了1000元,使徐家松家的水塘得以及时完工,保证了生产用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