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大漠里的“党员家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25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旗帜永飘扬

大漠里的“党员家庭”
孙彬王大霖
走进位于和田西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7团,就走进了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位“老八路”怀着对党的坚定信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这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
在47团领导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老八路”王传德的家。这是一间极其普通的平房,王传德老人和老伴王秀兰带着两个孙子住在这里,房内只有子女凑钱买来的一台电视机还透着些许现代气息,其它的与几十年前毫无二致。
今年73岁的王传德老人十分硬朗,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年轮。他大声地告诉记者,1949年他所在的部队进入新疆,日夜兼程,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直抵和田,粉碎了敌对势力的分裂阴谋,他所在的团因此被上级授予“英雄团”的光荣称号。为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王传德和战友们留在了亘古荒原里,艰难地开荒造地。为了造福当地群众,他们曾把千辛万苦开垦出来的好地无偿地转送给当地农民,进驻到更加艰苦的沙漠中重新拓荒。
半个世纪以来,王传德老人和其他老战士一样,与干旱、沙漠顽强抗争着。开荒,挖渠,春种,秋收,年复一年。老人说,51年来,他从未回过安徽老家,许多当年一起来的“老八路”一辈子再没有走出沙漠。王传德说:“不管多苦多累,我们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
随着时光流逝,当年进疆的一些老战友和60年代的上海、北京知青或退休或返城,他们的子女也纷纷到外地寻找出路,饱受流沙侵袭的团场又陷入后继乏人的窘况。
然而,王传德和老伴王秀兰却并未因此动摇过为国屯垦戍边的信念。王秀兰是1952年参军,她以山东人的执着和坚韧随丈夫在沙漠里苦苦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在两位老党员的带领下牞他们的4个子女也相继放弃了外调机会,接过父辈手中的工具,与流沙做着殊死争斗,保卫自己的绿色家园不被吞没。
如今,王传德的4个子女都留在团场工作。尽管收入低微、生活艰苦,但他们经受了考验,先后加入了党组织,像父亲一样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普通共产党员。其中,长子王新全任8连连长,次子王新平任1连指导员,两个女儿则在团场包田种地。在漫漫风沙和炎炎烈日下,老人与儿女们年复一年地播种着希望……
骄阳下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生生不息、傲然不倒的胡杨却显得格外苍翠动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