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三五九旅话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26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巨大动力永久财富

三五九旅话今昔
本报记者李忱
  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境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其前身是著名的八路军一二○师第三五九旅。6月中旬,记者来到兵团农一师,走访了三位当年三五九旅的老战士。
  今年81岁的段世海,1982年离休前是农一师8团代团长。50年代初,响应党中央关于部队参加生产的号召,部队于1953年进行了整编,驻疆人民解放军分编为国防军和生产部队,1954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三五九旅就改编成农一师和农四师的72团。
  段老说,从和田回到阿克苏后,60年代在农一师七团搞生产,当时条件相当艰苦,在地窨子里一住就是近6年,在土块房住了10多年。在戈壁沙漠上硬是用“坎土曼”开出6万多亩地,当时没有化肥,全靠牛羊粪,当时皮棉单产才40多公斤。现在用了科学技术,棉花单产可以达到125公斤,变化真是太大了。
  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杨树林,1988年离休前是农一师通用机械厂的党委书记。谈起往事,他非常激动:我16岁参军到一二○师津南自卫军,1939年合编到三五九旅,1940年,随王震西进陕甘宁,住在绥德地区。在1942年南泥湾大生产时,在大光纺织厂学过织布,后来全面投入大生产运动,种过谷子、南瓜和蔬菜。在开荒挖树根时,手上划了一个大口子。他伸出右手,记者看到右掌中有一寸多长的伤疤。
  杨老说,虽然新疆的条件更艰苦,当初开荒种地什么都没有,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对我们屯垦戍边起了很大的作用。杨老感慨地说,南泥湾的精神千万不能丢,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能使戈壁荒滩变良田,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
  经过近50年的奋斗,农一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白手起家建起了以农为主,工、交、建、商全面发展的大型垦区,2000年,全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6亿元。
  今年80岁、因脊椎骨有病躺在医院里的阎二娃,曾因保卫延安荣获战斗英雄称号,他10次受伤,至今还有一块弹片留在左脚里。
  尽管说话很困难,他还是激动地对记者说:“农一师能有今天,太不容易了,现在生活这么好,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附图片)
  三五九旅指战员在南泥湾开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