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旺堆与“流民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26
第4版(要闻)
专栏:繁荣昌盛的新西藏

旺堆与“流民村”
本报记者岳富荣王建新
  在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西藏自治区洛扎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流民村”——洛扎镇才拉村。过去,这里不仅穷得可怜,而且村民素质低、治安秩序混乱。如今,才拉村成为全县脱贫致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近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件治安案件。说起这一变化,村民们都以藏族人常用的习惯,跷起双手的大拇指夸赞村里的领头人——担任14年村委会主任的旺堆。
  1959年,才拉村除了5户人家外,其他都受达赖集团的煽动和欺骗逃往国外。西藏民主改革时,一批流民被集中安置在这个村。在旧西藏,流民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他们四处流浪,一路乞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1987年,作为才拉村早期5户人家之一的后代、年仅30岁的旺堆担任了村委会主任,年轻气盛的旺堆决心改变这个被三乡四邻瞧不起的“流民村”的面貌。他带领村干部走访各家各户,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管理,改变村民的习俗和村里的风气;村干部和党团员带头扶贫帮困;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和多种经营……
  1998年,在县、镇支持下,村委会多方筹措资金,村民义务出劳力,为8户住房困难户盖起了新房,修了牲畜棚圈等。村里还集资3000多元买来牛羊,作为贫困户发展生产的“本钱”。旺堆作为村委会主任,为群众的事日夜操劳,一年的误工补贴只有800元,家里并不富裕。但为贫困户盖房,他捐献了价值800多元的木料,还把自己家多年积蓄的2100多元钱和3头牲畜送给了贫困户。
  针对村里人均耕地少、粮油产量低等情况,旺堆请来农技人员筛选良种,说服、引导农民使用种子包衣、土壤深翻熟化、机播等科学种田技术。组织村里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和承包工程。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修水渠4500多米;把十几亩荒地开辟成果园,栽上了桃树和花椒树;架桥5座,修通5公里的道路,大汽车可以在村里畅行无阻。旺堆还带领群众和科技人员跋山涉水勘察,自己东奔西跑申报项目,通过政府支持和村里多渠道筹资,1999年建成了一座电站,使祖祖辈辈点酥油灯的乡亲们惊喜地在家里看到了电灯的亮光,一些村民还用上了其他电器。
  1998年,才拉村实现了脱贫。最近4年,才拉村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县前列。2000年,全村粮油总产量达到10万多公斤,人均纯收入1660元。
  旺堆说:“才拉村的发展进步,关键是人。”为了提高村民的素质,村里组织青壮年开展扫盲,现在除了智力残疾的,已经全部脱盲;办起了教学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建了一个70多平方米的礼堂,群众有了开会和集体活动的场所;组织了一支文艺宣传队,队员全部是本村农民,编排贴近生活、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一年演出好几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