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拦海造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1
第7版(国际)
专栏:欧洲之旅

  拦海造田
  本报特派记者姚立
  不久前的一天,“欧洲之旅”摄制组一行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奔向这凝聚着荷兰人战天斗地精神的伟大拦海造田工程。
  巴里尔位于阿姆斯特丹北方约60公里处,坝顶是一条双行高速路。从车上望去,右边是波光粼粼的艾瑟尔湖,左边的堤坝略高,登上位于大坝中央的观景台后,整座大坝展现眼前:笔直的大坝从脚下穿过,宽阔的大道上,来往的车辆不断。大坝两边是浩瀚的水面,坝顶公路似一条玉带向两边延伸,消失在远方的雾霭之中。
  坝顶有个“露天展览馆”,由几个带顶的圆柱组成,柱子上有用荷、英、法等几种文字写的工程介绍和简单的示意图。观景台另一端有一尊正弯腰搬石的筑坝工人塑像,旁边刻着两行荷文小字,大意是“同水的斗争将永远是由人民进行、为了人民的斗争”。
  的确,荷兰人民始终没有停止同大海的斗争。几百年来,荷兰人民饱受大海的肆虐,尤其是1916年的那一次,使阿姆斯特丹人民损失惨重。为彻底制服大海,荷政府于1920年决定在入海口兴建大坝,根除灾难,拦海造田,发展农业,造福百姓,工程于1927年动工。然而,要在长达约32公里的海面上筑起拦海大坝,石头是不可或缺的。但荷兰全境均为平原低地,根本没有石头。为解决这一难题,荷政府在全国动员了500余艘船只,不惜耗巨资从法国和葡萄牙等国进口石头,满足了工程的需要。
  经过5年奋斗,1932年,大坝建成。据介绍,坝基宽90米,高10米。60多年来,巴里尔大坝像一名忠诚的卫士,以它坚实的臂膀,有力地保护着阿姆斯特丹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修大坝的同时,作为工程的一部分,坝内的造田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露天博物馆”的资料介绍,人们先在第一块垦区周围筑起堤坝,用6个月的时间排出了6亿多方海水,海底露出后,形成垦区的雏形。而后,经过撒播芦苇和茅草,两三年后海底变干。在此基础上,人们再翻地轮种,促进土壤的熟化,将其改造为农田。
  大坝建成后,荷兰的海岸线缩短了300公里,大坝内的海水也逐渐淡化,变成内陆淡水湖,人称艾瑟尔湖。大坝成为一处代表着荷兰人不屈精神的景观,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参观。作为人类同大自然斗争的杰作,巴里尔大坝令荷兰人自豪。在荷兰逗留期间,每当和他们谈起大坝,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感情的流露。为说明这一工程的宏伟,荷兰人曾这样表述:如果从月球上观望地球,可以看到的东西只有两样,那就是中国的长城和荷兰的巴里尔大坝。
  驱车离开大坝时,记者的脑海里闪出荷兰人常说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创造了荷兰。”如果联想到荷兰1/5的土地是靠围海造田而得的这一事实,此话确有一定道理。
  (本报阿姆斯特丹电)(42)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