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4
第9版(理论)
专栏:世纪断想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
  金冲及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人类走进了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二十一世纪。在新世纪里,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将会如何发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面对这样一个基本趋势,那就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谈得十分多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对经济全球化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大体说来,它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对自身的经济发展,都不能孤立地只从本国内部状况来考虑,而必须密切联系全球范围正在不断变动着的大趋势和诸多因素来考虑。
  这里,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同的:一个是经济全球化;另一个是经济一体化。许多西方政要人物常常喜欢使用后一个概念,并且把它扩大到全球范围来说,使两者混同起来,似乎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一体化。
  能不能把经济全球化说成是经济一体化呢?从全球范围看,尽管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但它们之间的经济实力相差很大,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追逐的并不是全人类的利益,只是本国的利益。他们甚至经常地以损害和牺牲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来谋取本国的最大利益。对此,只要看一看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就很清楚了:富国和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从1960年的三十比一,到1990年发展到六十比一,现在更扩大到七十四比一;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的人口,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十六。可见,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把世界变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反而把各国之间的差距更加拉大,使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和突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在全球范围谈经济一体化,那就只能是承认极少数强势国家在全球的主宰地位,而把数量众多的弱势国家置于附庸和从属的地位,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有的外国学者已经在扬言:二十一世纪是美国世纪。这种说法,不仅不可能被发展中国家接受,甚至也不可能被其他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所接受。
  至于经济全球化就和它不同了。它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不管它带来的有多少利和多少弊,任何国家对它都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能考虑的只是如何清醒地估计局势,正确地作出应对,在这种客观大趋势下努力趋利避害,抓住一切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并力求建立起比较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华文化的走向会怎样呢?
  文化问题和民族问题很难分开。人类并不是只有一个民族,而是由为数众多的民族组成的。这些民族,都是某个人群因为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逐步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以至语言文字,从而产生一种特殊关系和凝聚力量,构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内部,有着共同的回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运。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弱点。如果把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比较一下,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很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的差异上。因为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也必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也许在久远的未来当国家的界线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消失时,民族之间的差异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这决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候,当然会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它们原有的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华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可不可以这样说: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元化这个事实。决不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一副面孔、一种文化,也不可能把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国家,要他们照搬照用,那是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一起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保持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发展成世界上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它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当然有它独特的因素,包括文化上的独特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其中不无优秀的、已经深入于中国人心中的珍贵精神财富,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而不同”,“实事求是”等等;有的还表现在民间文化中,如“人穷志不穷”、“童叟无欺”、“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等等。文化中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在价值观上强调集体性,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总体性。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它称做“东方的智慧”。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用比较史学的眼光写道:“东亚拥有一个独特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它不仅使东亚拥有一个伟大的过去,也使她为今天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尽管历来的封建统治者尽力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把它纳入适应自己需要的轨道,提出所谓“三纲五常”、“天不变道亦不变”等等,并且把它贯穿到文化的各个方面,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不能因此就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道德简单地画上等号,而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讨论中华文化的走向时决不可以忽视的问题。
  讲到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只是指中国的古代文化,还应该包括一百多年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就像我们讲到一个人的过去时,不能只说他的前天,还要说他的昨天,也许昨天带给他今天的影响,在许多方面比前天留下的影响更重要。这里包括:在长期共同反抗外来侵略中激发并增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马克思主义被接受为指导思想,等等。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民又积累起不少独特的新经验,出现了新的精神风貌。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新传统。
  当然,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至于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应以至违背现代生活需要的消极因素更应该不断被扬弃。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封闭的、停滞不前的观念是行不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方面冲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必将相应地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面对这种变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都应该继承。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也应该接受过来。我们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做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为我所用。更根本的是,必须立足于中国人自己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在从事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华新文化。
  今天,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人们的人生态度、理想选择及价值取向,对今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实践中,经过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