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电视与少儿有多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4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电视与少儿有多远
  本报记者 李舫
  随着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对电视日益增加的依赖,随着千家万户一夜之间冒出的三十多个卫星频道,随着三千多家电视台站在中国大地上的悄悄出现,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中国电视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市场的大潮。
  据1999年末全国人口统计,我国零至十四岁人口比例为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点四。也就是说,我们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少年儿童。那么,我们给三亿少年儿童营造一种什么样的电视艺术环境呢?日前,在第五届全国电视节目“金童奖”举行颁奖典礼期间,电视工作者对少儿电视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视成为对儿童智力、人格、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潜在影响和规范作用的重要传媒。据调查,我国城市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为两个多小时,这意味着儿童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少儿电视状况一度颇令人担忧。在全国近千家各级电视台中,坚持播放少儿节目的尚不足三分之一,已拥有少儿栏目的更不足十分之一;孩子们喜欢看的国产动画片和儿童电视剧偏少且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导致儿童无选择、无节制地收看成人节目,并且很容易对成人节目中的吸毒酗酒、打架斗殴、暴力凶杀、拥抱接吻及床上戏进行模仿;有的电视台为填充少儿节目播出时间,盲目引进国外或港台的动画片和电视片,引进节目过多过滥,把关不严,致使变形金刚、奥特曼等形象充斥荧屏;全国少儿电视队伍整体上说仍很不健全,少数优秀的专职人员负荷过重,少儿栏目长期疲于应付,难以出精品;不少电视台至今仍对少儿电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固定的少儿栏目,节目经费每分钟不足一百元,可有些节目的制作经费,如一集长度为四十五分钟的普通电视连续剧为十几万元,而一首仅三五分钟的MTV有些竟高达三四十万元,少儿节目经费与之相比,可谓微乎其微。更有甚者,有的电视台甚至根本没有这笔预算,少儿节目像一块补丁,拉来赞助就上,拉不来就不上。
  对此,一些教育家、社会学家和电视工作者们认为,儿童电视的深度意识不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必须得到广泛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甚至一些儿童电视工作者,仍对儿童电视节目的深度意识不以为然,甚至错误地理解节目的娱乐性,以至于习惯性地采用简单肤浅的手法进行儿童节目的创作,把儿童的智力能力与节目的档次画等号,甚至不负责任地把童真童趣与自然主义相提并论。如某电视台的《今天我上镜》节目展示的是一组孩子自由活动的画面,一位被邀上镜的小朋友一会在床上蹦跳、一会在地板上打滚,摄像机自始至终记录着这位看似无拘无束的小朋友的活动过程。据说这是创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反映孩子的童真世界,由于是无思想、无目的的拍摄,自然很难体现什么主题,看后使人不知所云。而在由NHK拍摄的《大追踪》节目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该片反映的是一位母亲让自己的孩子第一次独自出门买东西的内容。由于创作者在拍摄中注重了对幼儿节目的深度意识,因此,在追踪过程中重点拍摄了孩子对所买东西的选择、要不要找零钱及回家途中遇到一条狗拦路而进退两难时的情景,同样是纪实手法,拍摄对象同样是三四岁的孩子,但后一个节目中所体现的信息和内涵却是丰厚的,它对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健康心理的锻炼起了积极作用。
  未来社会的主体是今天的儿童,儿童电视由成人唱主角或者是做幕后指挥的观念已经落伍了。尊重儿童在儿童电视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儿童电视成熟的标志。以往的儿童电视往往是由成人们做给孩子看的,尽管在众多的儿童电视从业者中不乏沃尔特·迪斯尼之类富于童心的“高手”,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相当一部分电视编导,不能很好地把握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和儿童的情趣,一些隔靴搔痒式的儿童电视节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已经越来越遭到儿童电视界的有识之士的否定。现在,世界各国的儿童电视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要在未来的国际儿童电视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以儿童为本”的制作理念,坚决克服成人的社会视角和成人的思维方式,自觉地以儿童为师,经常地“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注:本文图片为第五届全国电视节目“金童奖”获奖节目剧照。(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