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阅读
  • 0回复

文化融会与文明冲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5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文化融会与文明冲突
黄晴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一个“文明冲突”的理论,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争议,文化问题遂成为世纪末的一个突出话题。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在汉城举行的一次“韩中日文化研讨会”,与会的学者专家对东亚地区各国的地理文化、宗教文化、生活文化以及当代的信息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亨廷顿“文明冲突”的思路完全不同,三国的学者广泛地讨论了各国文化的互动性、关联性、同质性和特殊性。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区域化也成为一种趋势。东亚地区文化上长期的互动与关联将为东亚区域化创造条件。
  不久前,笔者又在电视上看到日本“软银”创办人孙正义的一个谈话节目。孙本人是韩国出生,后移居日本,青年时去美国学习和创业,又回日本创办“软银”公司。有趣的是,孙先生谈到他的祖辈是中国人,“我的血,我的DNA是中国的”。孙先生的身上,典型地体现出多重文化背景的交叉和融会,也许,这种融会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生物学上有所谓“杂种优势”的说法,在文化上或许也有同样的情况?
  1999年,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科学艺术院两院院士的艾里克·R·沃尔夫溘然去世,这位经历了纳粹暴政兴衰的人类学家生前进行过多种文化的考察,也具有与一般书斋学者不同的文化生存体验。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是不同的人群和社会单位在互动中结成的生存体系。这个体系在不同时空下会有不同的状态,也上演着不同的历史场景。
  沃尔夫不仅是正直的学者,也是富于正义感的斗士。他曾亲身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战斗,也积极参加了美国60年代末开始的反战运动。在学术上,他率先挑战西方人类学界的主流思想,在文化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首先,沃尔夫反对那种把世界切割成一块一块孤立、静止的文化,再挂上文明标签,进行单独评价的做法。他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一书中,以细密的材料描写了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古老地球村的图景,即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这个世界已经有多层的、复杂的文化联系了。
  其次,沃尔夫反对“欧洲文化中心论”的传统西方思想,着力抨击了“东是东,西是西,东西二方不相聚”的传统思维定势。他认为,“欧洲文化中心主义”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对“其它文化”的误解和偏见,而是对自身完全独立传统的打造和美化。
  沃尔夫的学术理念或许可视为一个西方学者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回答,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似也应有深具学术功力的回答。
  新的世纪到来了。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人类的文化互动将更加频繁和密切,这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未来地球村的图景是:多样性中的世界性,世界性中的多样性,在文化互动与融会的进程中,历史在继续,新的生存方式在孕育。
  (注:本文较多参照了《读书》杂志2000年11期《目击者,分析者,批判者》一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