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小书屋牵动大草原——记内蒙古实施“草原书屋”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8
第1版(要闻)
专栏:

  小书屋牵动大草原
——记内蒙古实施“草原书屋”工程
本报记者刘亮明孟辉
  “干旱草原的及时雨”、“心灵的明灯”。在内蒙古草原上,随处都能听到广大农牧民对“草原书屋”的由衷感激和赞誉。以促进科教兴区步伐,推动农牧区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以深化送书下乡、服务农牧区为主要内容,1997年11月,内蒙古开始实施了“草原书屋”工程。3年多来,小书屋已牵动了大草原,对促进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众手浇灌文明花
  当新闻媒体对“草原书屋”工程报道后,社会各界都盛赞这是一项具有非常意义的工作。自治区新闻出版界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建点捐赠书刊报纸,全区掀起送书刊报纸到乡村牧区的热潮。内蒙古日报社率先将报纸和书刊送到呼和浩特市巧报乡;内蒙古党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建与人才》、内蒙古纪检委主办的《时代风纪》等刊社迅速在全区101个旗县建立了赠刊点;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远方出版社、实践杂志社、党的教育杂志社等将4000多册书刊送到乌兰察布盟贫困县商都。两个月后,第一批“草原书屋”便顶着塞外的严寒蓬蓬勃勃地出现在辽阔的草原上。
1998年初,随着自治区“三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草原书屋”工程全面展开。自治区和各盟市的新闻出版单位踊跃加入到创建“草原书屋”的活动中来。《百柳》、《致富之友》、《现代农业》等杂志社除赠送自办刊物外,还自筹资金购赠了大批适用图书;自治区新华书店、各盟市分店纷纷出以援手,将大量图书源源不断送往农村牧区,巴彦淖尔盟等新华书店还承诺为部分特困小学生免费提供课本,直至小学毕业。到目前,全区新华书店已向“草原书屋”赠书16万多册。
为了不断推动“草原书屋”工程向纵深发展,1999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又及时作出精心编辑出版“草原书屋”系列图书的决定。两年来,区内各出版社已陆续出版“草原书屋”系列图书50多种。农牧民高兴地说:“这些书咱看得懂、用得上,很对路子,是咱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好帮手。”据统计,全区7家出版社、46家报社、146家期刊社、97家新华书店、2家外文书店,共298家新闻出版单位踊跃参与了“草原书屋”工程的创建,建立“草原书屋”518个。为农牧区提供精神食粮,为农牧民服务,在内蒙古新闻出版界已蔚然成风。
好雨滋润丰收果
“‘草原书屋’好,致富离不了。”说起“草原书屋”来,巴彦淖尔盟五原县塔尔湖镇农民李德本感触尤深。
他过去养猪用的是老办法,把“小猪养成老猪”出肉仍然很少,成本自然就高,结果一算账,辛苦一年赚不了几个钱。这两年,他从“草原书屋”里尝到了甜头,一步一步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饲养和管理,结果他养的猪一天就能长1公斤肉,每年纯收入4万多元。几年来,像李德本这样通过“草原书屋”学科学、重科学、用科学,脱贫致富的农牧民在内蒙古草原上比比皆是。乌兰察布盟小海子乡是有名的贫困乡,世世代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成了当地农牧民摆脱贫困最大的障碍。“草原书屋”的出现,使这里的农牧民仿佛久旱逢好雨,“脑瓜子一下活泛起来了”。过去,小海子乡一带不产玉米,乡亲们用饲料还得从外地购买。这两年,老乡们按照适用技术书刊上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试种,结果不但可以种植,还取得了亩产300多公斤的好收成。当地种植的小麦,过去的亩产一直在200公斤的“边上晃悠”。老乡们认定是土地太“瘦”的缘故。1998年,他们用“草原书屋”取来的“真经”,淘汰了原来的小麦品种,并改变了“老掉牙”的耕作方式。当年小麦就“哇哇地长,穗子憨实得像狸猫尾巴”,亩产一下提高了200公斤。农民们惊喜地说:“‘草原书屋’给咱送来的是及时雨,咱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果实和票子。”
  有关部门介绍:内蒙古现在基本形成年产140亿公斤粮食、年增2500万头(只)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这中间‘草原书屋’的作用不可低估”。
  明灯照亮一片天
  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嘎查(村)的“草原书屋”里,面庞黝黑的牧民们七嘴八舌:“过去,天一黑,羊入圈,人就没个去处。如今有书看,能开眼界,长知识,太好了”;“知识文化像一盏灯,越学咱心里越敞亮。道理明白得多了,知道政策、法律是咋回事了,人感到心里充实,活得精神,活得更有意思了。”这里的农牧民明显的感受是,大家有空看书的多了,嘴里科学新名词多了,生产中用科学的多了,生活中讲卫生的多了,邻里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多了。
  在内蒙古,类似巴雅尔吐胡硕嘎查的偏远农牧区很多。由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牧民的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原始的状态。这一直是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难点。“草原书屋”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口,已收到明显的效果。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乡)的“草原书屋”建在中心学校。大大丰富了的课外阅读,使孩子们欢天喜地。同时,老师们还经常给学生家长们讲解科学放牧、合理种植养殖、草原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使苏木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一位农民在来信中说:“我们这儿的村里迷信很盛行,甚至出现过因迷信耽误治疗,导致病人死亡的事情。在‘草原书屋’看了破除迷信的文章后,使我心里一下亮了,明白了迷信的害处,科学的好处。我今后保证不再信迷信,还要给村民们讲,让全村的人都破除迷信,学科学,用科学。”
  两年前,一些“法轮功”传播者到伊克昭盟的乡村牧区游说,企图发展“信徒”,但都遭到农牧民的自觉抵制。他们说:“‘法轮功’是骗人的,解决不了吃饭穿衣,有空还是多钻钻‘草原书屋’,学学科学文化,那才能真正帮咱发家致富。”
  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通过“草原书屋”工程的实施,向农村牧区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和“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教育,学科学、用科学教育,满足了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了农牧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