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延安赏剪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6
第7版(大地·副刊)
专栏:

  延安赏剪纸
  蔡宗周
  到了延安,我就沉浸在一派黄土风情文化的氛围里。走近民间、走近剪纸艺术,我才知道陕西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漫长,最早可追溯到《史记》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图像赠给其弟姬虞到唐国当诸侯,至今有两千多年了。1959年新疆的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南北朝时期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剪纸作品。美术家江丰和诗人艾青曾在解放前夕编印过一册专门介绍陕北风土人情的《民间剪纸》,对陕北剪纸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剪纸,远离皇家,远离贵族,只钟情民间的瓦房和窑洞,只钟情布满沧桑的脸庞和结满老茧的双手。陕北高原的窑洞,特大的窗户,面对一爿阳光,是剪纸艺术最好的位置。陕北民间剪纸有贴在窗户上的“窗花”、“烟格花”;有贴在顶棚的“团花”、“角花”;有贴在门楣的“门符”、“吊笺”;有贴在室内墙上的“墙花”、“炕围花”;有贴在灯笼上的“灯笼花”;有婚嫁用的“喜花”、“礼花”;还有作刺绣用的“鞋花”、“枕花”、“帽花”、“围裙花”、“门帘花”、“肚兜花”等等。一批批民间剪纸艺术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诞生着、成长着,一代又一代。她们多是农家妇女,文化不高,从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犹如一枝生花的妙笔,剪什么像什么,有的不须着色,不须描底,黄土地的百般风情令世界各国旅人叹为观止。我在参观杨家岭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的民间艺术展室中,就看到许多民间艺术家的优秀剪纸作品:七十六岁老奶奶张凤兰的作品《养蚕》、《赶鸡》,带着山野的气息,随意中透着简练和生动;同是七十六岁老奶奶潘长旺的作品《农家小院》粗犷古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儿;曹细祥大嫂的《大公鸡》寓生命崇拜于剪下,想象丰富。在杨家岭毛主席故居旧址的一孔窑洞里,我看到民间女艺术家李福爱的剪纸作品,陕北农家的生活风情,毛主席不同时代的各种肖像,简洁中透出神韵,尺幅里颇见功力。她今年四十开外,剪纸二十余年,去年到法国参加’99巴黎中国文化周,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同行的小刘购了她的一帧剪纸请她签名,她腼腆地说,我没文化,这名字还是当年钱其琛副总理教我写的。在枣园任弼时故宅旁的一间“延安民间传统艺术馆”里,我遇到年仅二十六岁的马国玉,她的剪纸作品《狗年快乐》、《招财进宝》,在全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全国农民画展中获奖。1993年她受聘到深圳民俗文化村为游客剪纸,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了挖掘陕北剪纸的魅力,为了使陕北传统的剪纸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也为了让陕北的剪纸乃至中国的剪纸走向世界,她回到陕北。望着她琳琅满目的作品,我似乎看到了陕北剪纸艺术的明天和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