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放飞“太阳鸟”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6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创作心语

  放飞“太阳鸟”之后
  郁秀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十六岁读高一那年不经意地写了部长篇小说《花季·雨季》,用当下流行语来说,一不留神出了点名。留学归来,又在读者和出版社敦促下,写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太阳鸟》。说实在的,我只是一个两本书的作者,在中国文坛上,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字辈的票友。
  创作要注意的事很多,什么师法自然、观察社会,什么主题、结构、语言、形象、灵感、勤笔等等,然而,最重要的是作家素质的培养。作品是用作者的心去写的。一切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展示。所以法国福楼拜说:“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不能是坏人;他首先是一个观察者,而观察的第一个特质,就是要有一双好眼睛。如果一种坏习惯——一种私人利害迷乱眼睛,事物就看不清楚了,只有一颗严正的心,才能大量产生才情。”说得多好,一颗严正的心!
  当然,作家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严正的心”。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等为什么能写出传世之作?因为他们“有一颗严正的心”。所以,历代文论家对作家素质特别看重。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体性》、《养气》、《程器》等章中,强调作家素养。国外诗学中有“诗人学”,重点论述诗人的品德修养。时代发展到今天,千变万变,对作家素质的要求没有变。做一个作家,假若没有对民族和百姓的忠肝义胆、仁厚之心,是不可能写出一流作品来的。说得俗一点,只有心好,才能写好。我们搞创作的一定要对得起读者。我面对许许多多天真无邪的读者,他们对作者的真诚期望和信赖,让我感动不已。如有一位盲童学生,为了阅读《花季·雨季》,他请同学念给他听,一小时一元钱,而这钱是他不吃饭省下来的。一位律师的女儿随父母移居加拿大,临行前她只带了本《花季·雨季》。她在异国他乡,一想中国就拿出《花季·雨季》来读。她的母亲回来后将这个故事讲给我父亲听,父亲回家后又讲给我听。我理解这位女孩的心。广州有位十六岁的少年雄仔,他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靠送报养活祖母和自己。他家徒四壁,一无长物,却有一本翻烂了的《花季·雨季》。最近,我和《花季·雨季》杂志社记者一起去看望雄仔。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多纯朴的少年!面对这样的读者,我心里想的,惟有怎样把作品写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读者的批评最重要。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学衰落了,退到了边缘地位。这要进行具体分析。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读者的鉴赏水平大大提高了,而作家的创作水平没有同步跟上。所以,要想方设法多听读者的意见。同时,鼓励那些有高见卓识的读者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
  批评家的批评是最敏锐、深刻的。正如普希金所说,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美与缺点的科学。批评家是作家的良师益友。他们像磨刀石,使作家的刀更为锋利;他们像筛子,把美与丑、好作品和坏作品区分开来。当今文坛,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有些作家不服气批评家,认为批评家不是作家,所谓“非诗人,安能评诗”?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作家离开了批评家,就像刀剑拒绝砥砺,就不会锋利。二是有些批评家理论陈旧,有的因为拿了一点点车马费,就脱离作品实际说些廉价的颂词赞语。这两种倾向都对当代文学创作有害,我们应该努力克服它。
  作家的自我批评最关键。这种自我批评包括作家对自己作品自觉的反思、检讨和总结,还包括对读者和批评家的批评意见进行自觉的理性分析和消化吸收。假使没有作家的自我批评,读者和批评家的意见再好也等于零。
  我从自我批评中得益很多。每次作品出来,我总是惴惴不安,总是为各种各样的缺失深感遗憾。于是就自我解剖,找出不足及其原因。对于读者和批评家的批评意见,我更是不敢掉以轻心,从报刊和网上摘下来,认真揣摩,仔细领会。有的批评很尖刻,尤其在网上,什么样的话都有。但只要有道理,我都视为良药。这样做,对我下一部作品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