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人民群众的《伟大的创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9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人民群众的《伟大的创造》
  邓伟志
  大连一个普通的出租汽车司机,在火车站听到外地客人讲了“大连市政府怎么不来迎接我们”这样一句话以后,竟然会主动地把外地客人从火车站送到市政府门前,并且表示分文不取。外地客人有点愕然,司机说:“权当是我们市政府来接你们了。”百姓如此地爱护政府,百姓如此诚心地为政府弥补失误,这是何等崇高的品格啊!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专题片《伟大的创造》一开始的这个镜头,便把我紧紧地吸引住了。
  《伟大的创造》告诉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需要,“争当文明市民”是人民群众自觉的要求。精神文明既是人民群众内在素质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外在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生存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需要是力量。需要的力量胜过一百次动员报告。需要量越大,动力也越大。需要是导向。人民群众的需要指向哪里,我们的精神文明就应当建设到哪里。正如电视片上所说的:“群众说的,就是我们听的,也是我们要做的。”电视片上报道了许多省、市、区开展“民心工程”,这都是顺乎民意的,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为广义的“民心工程”添砖加瓦。
  《伟大的创造》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创造者。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硬件,有软件。软件中有法制建设,有道德建设,等等。人民群众是硬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软件建设的主力军,是法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道德建设的主力军。片中记录了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们的“孤儿婚礼”,看了催人泪下。孤儿能有今天,是党,是政府,是许许多多黎民百姓辛勤培育的结果。孤儿是人民的儿子。人民是孤儿的“父母”。毋庸讳言,群众中是有落后现象的,是有后进者的。但那是群众中的少数,不能代表群众的本质。群众这支主力军的主流是好的。电视片中那位乐于助人的“小巷总理”,便是“主力军”的普通一兵。有人很喜欢把“社区”说成是引进来的,是“舶来品”。其实,所谓“引进”,所谓“舶来”,只能是从词源意义上来说的。中国近七百座城市、四亿多城市居民的丰富多彩的社区建设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中国的社区有多种模式。有的社区姓“政”,也有的社区如片中所说的:“不姓‘政’,不姓‘商’,只姓‘社’。”有的把社区的基点放在街道,有的把社区的基点放在居委会,还有推行“小区——社区——城区——城市”这种“同心圆”社区的。在功能上,有把社区视为精神文明载体的,有把社区视为政权建设基础的,还有把社区视为党建前沿阵地的。在属地化问题上,也是各有千秋。差异性带来了多样性。多样性中洋溢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自从党中央把“两个文明”写进决议以后,一方面精神文明仰仗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也推动了物质文明。文明是一个过程。任何进化都伴随着退化。有文明,就有“文明病”。城市化中有城市病。信息化中有信息垃圾。现代化中有“现代病”。会场上、剧场上手机齐鸣,噪音四起,就是“现代病”之一种。这些“文明病”都要在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加以解决。不断提高文明程度,根治“文明病”,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就一定会在二十一世纪成为现代文明的大国。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教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