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上海双年展带来了什么(图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09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上海双年展带来了什么
  本报记者杜英姿
  记者:最近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2000年上海双年展,首次由中外策划人组成策划小组,来自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和亚洲的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六十多位艺术家带来了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媒体艺术等各种艺术样式的三百余件作品。这样的形式和规模在国内还不多见。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正如我们知道的,双年展、三年展这样的大型艺术展示活动已经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现代艺术的主要展出方式。在亚太地区,“横滨三年展”、“福冈三年展”、“悉尼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台北双年展”等,都以各自的角度和各自的探索对于艺术的现代化潮流作出回应、阐释和再创造。上海双年展也是按照世界上一般办展览规律、规则和标准来筹办的现代艺术展。前两届面对的基本是国内的艺术问题,这次有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在处理国际的艺术问题了。在1996年和1998年成功地举办了两届上海双年展之后,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已被列为由国家举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固定项目之一。它的成功举办,其意义和影响超越了双年展本身。
  记者:您为展览写了《这是现代艺术》的说明文字,在展览期间举办的研讨会上也做了主题讲座。国内的许多观众对现代艺术还不是很了解,也存在着种种疑问,把现代艺术同对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模仿等同起来。您怎样看待现代艺术与我们时代、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朱青生:现代艺术不是西方艺术,也不是西方的现代艺术。它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逐渐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艺术问题。艺术家在新的生活、新的社会、新的思想环境下感受到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足以从思想、哲学、宗教、科学等方面获得解决和讨论的时候,艺术就以特殊的行为方式,把这一问题形式化,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艺术家呈现的形式面前有所警醒。它着重反映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反映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艺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灵敏的“传感器”。
  记者:现代艺术同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审美期待并不吻合,或者说它并不以审美为唯一目的。我们应抱有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现代艺术?
  朱青生:面对这次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如梁硕的雕塑《城市农民》,李华生的《纸本水墨》,海波的摄影《他们——送云桥参军》等,我们会不断地警醒、反思、追问,在激发的新的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中,习以为常的桎梏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东西被打破了,人们的心灵通道被打开了,创造的契机、新生的可能出现了,具有新生精神状态的人在一次次的追问、反思和警醒中成长起来。现代艺术是为自觉的、富有创造活力的艺术上的“成年人”所预备,所以现代艺术不是做作品给人欣赏,而是希望参与到社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中,参与造就一代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活力、能够承担责任、能够独立反省的新人,使社会向着公正光明前进。
  记者:那么说,这次上海双年展就给普通观众一个了解现代艺术、接近现代艺术的机会了?
  朱青生:正是这样。这一次上海双年展的价值也就在这里,它在纵向的历史标尺上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1996年江泽民主席亲临《路德维希收藏展》开幕式,路德维希夫人说:“我们把世界上的现代艺术带给中国人民。”今天,观众进一步走近了现代艺术,通过看、听、触、摸,参与到现代艺术活动中来。中国现代艺术与普通观众之间关系的正常化,显示着中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历史性变化。(附图片)
  上图为梁硕的雕塑《城市农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