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让农业跨上科技骏马——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10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农业跨上科技骏马
  ——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蒋建科
  如何让农业大省尽快发展为经济强省?最近,记者随科技部组织的采访团奔赴河南各地,就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采访,看到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从河南农业的发展中看到了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像抓工业那样抓农业
  “像抓工业那样抓农业!”许昌市在实践中响亮地提出这样的口号。从1995年起,许昌市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决定,在示范园中实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农民进行区域化、规模化商品生产。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规模就不能让农业科技很好地推广到生产过程中。许昌市正是从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入手,引入工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在不改变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前提下,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弊端,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纳入统一规划和联片开发之中,使一家一户的生产变为群体的规模优势,从而为农业科技成果大规模进入大田提供了可能,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
  记者在鄢陵县看到,数十万亩花卉苗木基地连成一片,颇为壮观。驱车其间,满目翠绿。这是该县依靠农业技术创新,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变化。县里的龙头企业——北方花卉集团投资建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花木组培基地,聘请中国农大、北京林业大学的多名国家级专家长期蹲点指导,采用生物组培工程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他们开发成功的腊梅快繁技术属国内首创,樱花脱毒技术达国内领先地位。
  许昌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市场紧密相连、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与科技人员报酬紧密相连的发展道路,大有取代传统农技推广模式之势。
  让技术创新贯穿农业全过程
  小麦是河南省的一大优势作物,其小麦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鉴于河南小麦生产和科研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199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在河南省组建“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河南省科技厅主管,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科院等,面向全国,围绕小麦产前、产中、产后重大关键性、超前性技术难题,聚集全国小麦界的科技力量,开展小麦良种产业化和储藏加工技术等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开发。
  针对近几年来河南出现的普通小麦积压,而市场和面粉加工企业急需的专用优质小麦缺口严重,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的局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南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郑州第二面粉厂联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国产小麦替代进口小麦为目标,产学研结合、农科企联合、产购销衔接的专用优质小麦产业化研究开发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目前,郑州第二面粉厂收购的专用优质小麦已由1996年的600吨剧增到去年的5万多吨。今年,他们又以“公司+专家+基地”的方式,与17个县、38个乡镇的10余万农户签订了种植30万亩优质小麦的合同。
  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大县如何变为财政大县?河南省唐河县同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52家科研单位开展全面合作,大量引进农业科技成果,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在实践中创造了“政府+科技人才+农民”的“唐河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唐河模式”的核心是“三个有利于”。唐河对科技人员到该县推广成果实行“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增收、有利于财政增收”的标准,探索出了一条投入与利益合理分配的新路子。
  唐河县还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解决了科研单位、农民和企业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架起了科研单位、农民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保证科技人员下得来、留得住。目前,中国农科院和其他科研单位已从唐河直接获得技术服务费82万元,物化科技成果效益1011万元,从而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来唐河推广农业高新技术,这样又进一步推动了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河南省的实践告诉我们: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靠政府重视,按市场机制组织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当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