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澳大利亚土著的昨天和今天历史前尘悲歌如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12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新闻故事

  澳大利亚土著的昨天和今天
  历史前尘悲歌如泣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学江
  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之前,没有多少人知道澳洲土著,正是悉尼奥运会给澳洲土著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亮相机会:先是2000年6月8日的火炬迎接仪式,那个最先高擎起奥运火炬、跑完第一棒的姑娘就是土著人,她的名字叫诺娃,是奥运会曲棍球金牌获得者。接着,在9月15日的盛大开幕式上,那个手持火炬站在水池中点燃了藏于水中的火炬盘,并看着它冉冉升起的姑娘同样是位土著,她的名字叫弗里曼。她不负众望,在本届奥运会上摘取了女子400米金牌。还有,在开幕式上那个浑身涂满白粉同一位白人小姑娘手拉着手联袂演唱的男子……
但在平时,你却很少能在城市街头碰到真正的澳洲土著,目前他们的人口只有38万多人,多生活在偏远的地区。不过因他们的相貌比较独特,一旦碰到你会很容易辨认出来:其肤色介于黄种人和黑人之间;头发天然卷曲;额头高而向前突出;鼻头大而鼻梁低。据考证,他们的祖先大约于6万多年以前从东南亚先后来到澳洲大陆,并陆续流散到全澳各地。其后由于地广人稀,与外界隔绝而发展缓慢。当1788年英国殖民者到来时,澳洲土著大约有30多万人,近600个部落分散于全澳不同地域,几乎各自使用不同的语言。当时他们还处于刀耕火种之前的时代:男人从事渔猎与宗教仪式,女人负责生育和野外采集,工具也限于飞去来器和投枪。他们居无定所,不建房屋,不着衣物;既不种植,也不饲养。平时聚散不定,年景好时三五十人欢聚一堂或舞蹈歌唱,或进行宗教活动;食物匮乏时,常是独家流浪,四出寻食。
  200年前澳洲土著居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国家或社会组织,因此当殖民主义者登陆时,他们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起初是好奇观望,其后是帮着带路寻水,颇为好客,直到这些殖民主义者们立足方稳,就开始侵占他们的土地,奸淫他们的妻女,毁坏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并役使他们为奴之后,他们才开始各自为战,进行零星式的偷袭。而这种偷袭则招致白人更大规模的报复行动。1838年在新州西南部有10名白人途中被土著人杀死,在其后的报复行动中,有100多土著人被杀。19世纪40年代,白人殖民者进入维州东部时,一次就无端射杀了100多人。而那个名叫麦克米兰的杀人头子后来却进入维州议会当了议员,竟然还得到了土著人保护官的职务。
  1935年一位名叫威廉姆的主教竟然这样宣传说,“他们并不比狗好多少,当他向你叫时,杀了他就像杀一只狗一样并没什么害处。”在这种政策主导下,19世纪80年代在南澳亚艾尔湖的大屠杀中,多达500名土著人丧生。最悲惨的事发生于塔斯马尼亚岛,不少土著人被杀之后,被抛尸喂狗。1828年殖民者在那里宣布战争与戒严,并悬赏,捉到大人赏5英镑,抓到小孩赏3英镑。一年之内60%的土著人被消灭。自19世纪中叶起,这种能杀多少就杀多少的政策演变为“保护地”政策,即将土著居民围赶到白人不愿去的偏远贫瘠地区,不得随意离开。同时各种教会在这些地区建立起教团,意图驯化土著。由于生存环境的缩小和恶化,他们无法到生物丰盛的地区从事采集狩猎,加之对欧洲人带入的传染病没有抵御能力,土著人口急剧减少。塔斯马尼亚州剩余土著被遣送到条件恶劣的巴士海峡中的弗林德斯等荒岛上,数十年间全部死光。到本世纪初全澳仅有土著十数万人。
  20世纪联邦政府成立后实行的是一种白人种族主义的同化政策,强行将所有混血的土著儿童从母亲身边拉走,送入政府或慈善机构办的收容院,训练他们从事农场工作和家务劳动,最终让他们纳入到白人社会之中。而那些纯种土著则仍在保留地中,任其自生自灭。
  土著的生存状况直到二战之后才有所改观,政府实行了融合政策,制定了投资土著社区的卫生与教育的计划,致力于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部分土著居民则在教团的组织下,从事捕捞与养殖等自食其力的劳动,人口开始得到恢复。20世纪60年代,土著居民取得了公民资格和选举权。70年代,联邦政府从土著社区撤出教团管理机构,让土著居民在社区一级实施“自决政策”,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中实行自我管理,即允许他们可以选择一种不同于白人的生活方式。
  实施自决政策30年来,土著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无可质疑的改善,但由于两个世纪来生存环境的根本改变,也由于西方文明的浸染与腐蚀,土著居民不仅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跟上主流社会的发展,反而拉大了同白人社会的差距,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现今依然是生活于富裕的白人主流社会边缘上的最为潦倒不幸的一群。(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