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乌兰牧骑——活跃在牧区的文艺轻骑兵,六七十年代曾享誉大江南北。从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至今整整四十三年了,关心它的人们都想知道:走进新世纪乌兰牧骑还好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1-12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文艺广角

乌兰牧骑——活跃在牧区的文艺轻骑兵,六七十年代曾享誉大江南北。从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至今整整四十三年了,关心它的人们都想知道:
  走进新世纪
  乌兰牧骑还好吗?
  本报记者童古丽珂
  二十世纪留给人们太多的记忆,“乌兰牧骑”像一支牧歌,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渐渐走进了中国人的心里,成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乌兰牧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仍然活跃在牧区。内蒙古文化厅原副厅长阿拉坦·巴干,可以说是乌兰牧骑诞生和发展的见证人。他深情地向我讲述了乌兰牧骑走过的光辉历程。
  成就与辉煌
  1957年,第一支以服务农牧民为宗旨的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了。“乌兰牧骑”蒙语的意思是“红色的树枝丫”,也就是说明:这个文艺团体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大树延伸到偏远农牧区的小树枝。它的出现立即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得到中央领导人的关心。毛主席和周总理曾多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并为乌兰牧骑题词。周总理说:乌兰牧骑,不就是红色的牧区文艺轻骑兵吗?从此这句蒙古语有了新的意义。而此后很多地方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道风景线。
  乌兰牧骑的特点,一是队伍短小精悍、一队多用。既是演出队,又是宣传队、服务队、工作队。二是节目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歌舞、戏剧、戏曲、曲艺、杂技、魔术等,只要群众喜欢,他们就会演。三是队员一专多能、多面能手。大部分队员吹拉弹唱跳,样样精通。牧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玛奈乌兰牧骑”——“我们自己的乌兰牧骑”。
  困难与挑战
  在乌兰牧骑四十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乌兰牧骑与其他文艺团体一样,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问题。
  乌兰牧骑基本上没有票房收入,在旗里演出大多是招待演出和会议演出,到乡下就更没有收入了。他们常年奔波在草原上、沙漠中人烟稀少的地方,有的地方只有三五个蒙古包、几户人家,最少时只有几个观众。每人交多少钱合适?多了牧民负担不了,少了没有意义。况且,到牧区演出吃住都在人家的蒙古包里,临了还管人家要钱,那就太没有道理了。
  乌兰牧骑所在的旗县一般是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财政紧张,有的旗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乌兰牧骑也成了当地财政的一个负担。每月两三百元的工资都难以保证,又常年在基层义务演出,乌兰牧骑队员的待遇比较低,所以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尖子队员都跳槽去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乌兰牧骑也有了新的要求,乌兰牧骑也需要包装。节目需要包装、演员需要包装,服装道具都需要更新。虽然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每年都给一点经费,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设备陈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另外内蒙古演出的中介机构很少,市场观念薄弱,演出市场并不活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乌兰牧骑走向市场。
  改革与展望
  乌兰牧骑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生存发展?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首先,在跨世纪的今天,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阵地、普及基层的文化教育事业,仍然任重道远,而乌兰牧骑恰恰是这一工作的生力军。特别是蒙古族群众有喜爱民族歌舞的习惯,对乌兰牧骑始终是非常欢迎的。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网络走进了多数人的生活。但像阿拉善盟一些偏僻的地方,全是沙漠,还没有通电,也没有电视插转站,一年到头全靠乌兰牧骑为他们带来文化的欢乐。所以,乌兰牧骑在牧民心目中并没过时,新一代乌兰牧骑人有责任把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乌兰牧骑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近些年,内蒙古自治区对乌兰牧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大量削减乌兰牧骑数量,从近百个减到四十六个,只保留在喜欢民族歌舞的纯牧区。另外,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等方面全面调整,不少乌兰牧骑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又有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使乌兰牧骑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有的旗里加大了经济投入,有的与企业联姻,有的利用冬季到区外搞一些商业演出。
  1999年内蒙古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评估暂行办法”,两年评估一次,把全区的乌兰牧骑分成三类,并大张旗鼓地鼓励先进。去年文化厅还建立了“乌兰牧骑文化辅导中心”,重点培养乌兰牧骑的编导、队长、创作人员和文艺骨干。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乌兰牧骑建设的一个举措。人们说,乌兰牧骑四十岁了,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1986年内蒙古颁布过“乌兰牧骑工作条例”,对于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工作、对乌兰牧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今年修改后交自治区人大审议,一经通过将由人大颁布,这将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乌兰牧骑的发展。
  世纪之交,当我们重新审视二十世纪中叶,在内蒙古草原上创造出的这首乌兰牧骑牧歌的时候,心中不禁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作为文艺工作者,他们离人民最近,他们把艺术生命全部献给了人民,把青春交给了草原、荒漠和戈壁。
  新世纪的太阳已升起,同样也会照亮乌兰牧骑前进的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