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倾听遵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1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圣地行

倾听遵义
本报记者胡果
  有些建筑是有声的。正如遵义老城,子尹路旁,这栋中西合璧的灰砖小楼。66年前,就在这里,一次特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爆出一声思想解放的惊雷,数十载回响不绝,听者如流。
  时近黄昏,游人仍稠。几位刚下火车的老者,从安徽结伴而来,相扶相携的手中还拎着吃剩的干粮。一队英气勃勃的青年,举着复旦大学博士团的旗子,不时凑近每一块墙砖、每一截窗棂,像是要努力听清历史的风风雨雨。
  是这里了!沿窄窄的木梯上到二楼,赭色长方桌居中而立,藤边折叠椅围在四周,桌下,一只铜火盆静静躺卧……1935年1月,湿云冻雾的黔北,从绝地险境中踉跄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双脚搁在了这个火盆边上,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喘息。“左”倾错误路线下迭次失败的痛苦,被迫转移的无奈,生死存亡的思索,此刻酿成了声声疾呼。
  再好的种子,只有埋进泥土,才能生根发芽。遵义3天,一次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挣脱思想枷锁,扔掉“洋拐杖”,第一次喊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1958年11月,当年20名与会者之一的邓小平故地重游,伫立良久。于无声处,他听到了什么?20年后,一场气势磅礴的思想解放运动,催生了我党历史上又一次伟大转折,饱经风雨的共和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长征。
  真理的声音,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淡。到遵义的第二天,我们见到了另一座建筑。
  砖红外墙凝重大气;250米曲廊,是对二万五千里悲壮征程的铭记;四根立柱横梁组成一个“开”字,开发、开放、开拓尽寓其间。这栋风格别具、意韵深远的建筑,是遵义市红花岗区办公大楼。它的诞生,还有段故事:1997年,遵义老城撤县设区,区名红花岗。以党政大楼拍卖、机关单位南迁为契机,区委、区政府大胆引入资本运营,存量换增量,市场换项目,政策换资金,短短几年,老城黄金地段变成商业旺铺,南郊荒野地上崛起一座新城,内需火了,经济增长点亮了……区委书记李再勇感慨,西部大开发,首先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过去,我们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呢?有多少事找多少钱!
  这栋红楼,是今日遵义的绝好缩影。历史与现实,承继与开拓,在这里融为一体。在山城人眼中,遵义会议精神永不过时,其精髓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创业,排难争先。黔北连绵的大山里,历史的巨响,正化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进行曲——
  通往贵阳、重庆的高速公路相继开工,300万千瓦乌江电站扩建工程紧锣密鼓,昔日偏远小镇,今朝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主要基地;
  贵州省亏损大户遵义铁合金厂一举扭亏,中国最大的海绵钛冶炼企业遵义钛厂实现盈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脱困的大胆实践中捷报频传,老“三线”基地雄风再起;
  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抖落满身尘土,秀美清幽的黔北明珠脱颖而出……
  遵义之行最后一站,我们走近了娄山关。1935年2月,遵义会议刚结束,一场激战,这峰峰如剑的要隘天险顿成红军长征的首胜之地。1991年12月,江泽民同志来遵义考察,临别挥毫写下的,正是娄山大捷后毛泽东吟出的那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思想,能改变历史的轨迹;历史,是思想难得的坐标。点金山头,当年的弹坑依稀可辨;侧耳聆听,阵阵松涛中,似有马蹄声、喇叭鸣。这声音由远及近,告诉我们曾经怎样走来,又该如何前行……(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