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聚五洲讯息 展华夏风采——写在人民网创办五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06
第1版(要闻)
专栏:

  聚五洲讯息 展华夏风采
——写在人民网创办五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唐维红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日报社院内。巨大的落地玻璃门窗,红色的“www.people.com.cn”标牌将您引领进拥有200个座位的工作平台。伴随着敲击键盘的嗒嗒声,一条条新闻从这里传递到了世界各地。
  这就是人民网,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中文新闻网站之一。广东省南雄市信息中心的杨长乐网龄5年,恰与人民网同龄。他向记者这样描述自己的网络生涯——“手握鼠标,点击了无数网页,见证了许多网站的诞生与成长,感知了网络的精彩。要问对谁‘一网情深’,当数人民网!因为她内容丰富、翔实,报道及时、准确。让我坐在家中,也能通通透透地了解世界。”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人民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人民网的前身是创办于1997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网络版。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面世。1月6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在香港参加“第一届亚洲报业博览会”,获得广泛好评。
  从初创的第一天起,《人民日报》网络版就不满足于将报纸内容简单地搬上网,而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997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日本镜像站点开通;1998年1月14日,英文版进入国际互联网;3月3日,网络版率先在中国实现网上实时报道;11月17日,美国镜像站点开通;随后,日文、法文、西班牙文版相继推出;2000年7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更名为人民网;9月,106兆专线开通;10月28日,人民网新域名(www.people.com.cn)正式启用。
  新域名的启用,表明人民网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摆脱了旧有的报纸电子版的模式,成功地向专业新闻网站转型。
  2001年6月5日,人民网近1200平方米的开放式工作平
  台投入使用,同时启用的还有音视频演播室、BBS嘉宾访谈室等,并推出俄文、阿拉伯文网站。
  短短5年,人民网已成为目前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更新数据量最大的综合站点之一,拥有时政、国际、经济、科教、社会、IT等13个频道,7种语言版本,1000多个新闻专题,近50种分类新闻,200多个栏目,200亿汉字的资料库,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日更新信息量近3000条。由李鹏委员长题写站名的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网站,成为了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沟通人民群众与人大的重要桥梁。“中国地方新闻联报网”集中发布地方新闻信息,已开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台、港、澳地区的34个站点,正朝着中国地方新闻信息中心的发展方向迈进。
  为了方便网友,人民网还增加了个人电子报纸订阅、免费邮件、资料库、全文检索、在线调查等服务内容。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事业,这是一个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事业。
  人民网5年的可喜业绩,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对互联网新闻宣传和人民日报社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中央领导同志曾明确指出,互联网新闻宣传是党和国家政治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要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主动出击。江泽民、李鹏同志亲自调阅人民网,丁关根同志先后两次到人民网考察指导。
  人民网5年的可喜业绩,凝聚着人民日报社上上下下和人民网近200名员工的心血和汗水。
  报社领导多次强调,人民日报社要有两个拳头产品:一个是人民日报;一个是人民网,要“举全社之力办好人民网”。
  中国社科院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认为,几年来,人民网始终是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在国内新闻媒体网站中发挥着龙头的作用。
  人民网5年的可喜业绩,离不开网友的支持和关注。2001年4月2日,人民网开展第二次用户调查,共收到问卷23278份。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网用户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30岁,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81%。
  快速、准确、权威——人民网新闻报道屡创佳绩
  作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报纸《人民日报》的网上发布平台,人民网在保持人民日报权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迅速、海量、互动等特性,依托人民日报社在全球的70余个记者站、1000多名编辑和记者的采编力量和信息资源,在新闻报道上屡创佳绩。
  重大事件,先看人民网;重大事件,必看人民网。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网友的共识。
  2001年4月1日19时,正是美国的凌晨,《人民日报》驻华盛顿记者给人民网发回一条重大消息:中美飞机在中国南海相撞。当时国内尚无媒体报道此事。经过与有关方面核实,人民网于当晚7时33分发布了这一消息。这是我国媒体第一篇关于“撞机事件”的报道。这条消息立即被各大网站转载。
  紧接着,人民网在及时推出中国政府表态等新闻的同时,又组织人民日报驻各国记者采写有关国家对此事的反应,邀请资深记者撰写分析性报道和评论文章。因此,人民网的相关报道显得更有深度、力度。
  “7·17”广西南丹矿井透水特大事故发生后,消息被封锁近半个月,又是人民日报驻当地记者根据线索展开调查采访,在人民网上采用图片、文字对事件进行了及时、全面的报道。
  7月31日,人民网率先发表《广西南丹矿区事故扑朔迷离》一文,掀开事故黑幕;随后,《一幸存者讲述广西南丹矿井事故内幕》、《人民网记者采访遭严拒摄影胶卷被强行曝光》、《南丹事故述评:人民拥有事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等报道相继发布,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那些日子里,人民网自始至终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为中央有关部门了解、处理事件提供了依据。
  从年初的人大、政协会议,到庆祝建党80周年、北京申奥成功;从上海成功举办APEC系列峰会,到多哈会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日本教科书事件,到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以及美国遭遇恐怖袭击、美英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人民网的新闻快速、准确、权威,已成为网友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首选。
  直抒胸臆、强我中华——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气旺、影响大
  很多人认识并喜爱人民网是从“强国论坛”开始的。谈到人民网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强国论坛”。它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从1999年开通至今,“强国论坛”总页面访问量已突破1亿次,注册用户超过11万。
  网友“议宣”把“强国论坛”喻为一所学校。他感慨地说:“自从我上了论坛,书店就逛得勤啦,网友说了什么我不知道的,总想去查查相关的资料,或者找点儿网友不知道的。一年多下来,还真学了不少东西。一句话,我在强国论坛的日子,没有白过!”
  2001年7月,共青团中央授予负责
  “强国论坛”管理和编辑工作的人民网论坛组“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这是被命名的131个青年集体中唯一一个从事互联网媒体报道的集体。
  这是一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9岁。他们既是论坛的管理者,又是论坛的服务员。他们设计讨论话题,提供周到服务,为网友提供一个平等、融洽的交流环境。
  “两会”期间,论坛请来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网友共商国是;中美撞机事件中,论坛请来了张召忠等军事专家,为网友解疑释惑;在“七一”党的生日,论坛请来了毛新宇,与网友一起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中国加入WTO后,经贸大学的张汉林教授和屠新泉博士等经济学家又来到论坛,就“中国加入WTO的意义和影响”与网友在线交流……仅
  2001年,就有20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劳动模范和各界人士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平等交流。“强国论坛”已成为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发挥正确导向作用、沟通海内外华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渠道和阵地。
  2001年10月1日,国庆又逢中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来到人民日报社,看望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人民网,丁关根同志仔细询问了“强国论坛”的情况。他希望人民网集中力量把“强国论坛”办得更好。
  现在,人民网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强国论坛”的管理工作,加紧由版主向主持人的过渡,努力培养网上知名主持人,力争使“强国论坛”再上新台阶。
  做深、做透、做精、做全——人民网精心打造“人民”品牌作为中国网络媒体的排头兵,人民网虽然业绩骄人,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能否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强势,是包括人民网在内的网络媒体成败的关键。
  创办网络优秀评论专栏“人民时评”:针砭时弊,评说天下。
  评论历来是人民日报最具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拳头产品。为了将这一强势转化为网络优势,人民网网上时事评论专栏“人民时评”应运而生,以人民日报评论部、国内政治部、国际部、经济部、记者部等部门的资深编辑记者为主创力量,每天发布一篇围绕国内国际时事热点的评论专稿,针砭时弊,评说天下,立场鲜明、语言生动、文风犀利。
  栏目刚一推出,即发生了“法轮功”受害者刘思影死亡事件。“人民时评”当即登载《为刘思影复仇》的评论,痛斥“法轮功”邪教祸国殃民的恶行。在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华历史的“教科书事件”中,“人民时评”登载了《日本政客趁火打劫》、《让校园拒绝右翼教科书》等评论,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的外交斗争。《身份证代替户口簿的意义》、《户口还有多少魅力?》则针对各地群众对户口政策的质疑,详细说明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发展趋势,回答和引导了网友的问题。
  虽然创办不到一年,“人民时评”已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成为人民网加强舆论导向的重要阵地。
  开设沟通新渠道“人民热线”:加强监督,服务百姓。
  为密切与网民的联系,加强网上舆论监督,2001年3月底,人民网推出“人民热线”专栏,设有记者调查、政策解答、来函照登、来函答复、网友声音等内容。同时,24小时接受网民的“电子信访”。
  对网友来信所反映的问题,人民网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对问题的解决进程进行追踪。2001年8月6日,“人民热线”刊出了湖北省公安县网民罗宇平的一封来信《是谁设置了这个“拨号陷阱”》,对荆州电信的网络接入问题提出质疑,8月7日,荆州市电信分公司立即派人与罗宇平沟通协商,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8月8日,荆州市电信分公司和罗宇平分别致函人民网,感谢人民网的舆论监督和对网民的热心帮助。
  “人民热线”至今已刊登许多网友来信,内容涉及城市建设、商品质量、以权谋私等方方面面,成为网民、政府和社会各界沟通的一个新渠道。
  推出网络深度报道专栏“人民视点”:解读热点,权威剖析。
  面对互联网上庞杂的信息,人们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作为权威媒体,人民网有能力也有责任为网友揭示新闻事件的内涵。2001年8月,人民网率先进行网上深度报道的探索和尝试,结合网络的特点,采用音视频、文字、图片等手段,就当前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做深层次的新闻分析和立体的新闻报道。迄今,已推出“日本,正视历史为什么这么难?”、“谁该对黑心月饼负责”、“关注多哈关注WTO”、“就是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报道,在网络媒体中独树一帜。
  除此之外,还有“香江客语”,还有“台海观察”,还有“IT观察”……充分挖掘人民日报的采编力量和资源优势,将新闻做深、做透、做精、做全,人民网在精心打造着网上名牌。
  短短几年,包括人民网在内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异军突起,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与世界网络媒体发展的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第三届亚太媒体科技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上,信息产业部负责人宣布,今后5年,中国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将为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坚强的技术后盾。
  这是一个不进则退、大浪淘沙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时代。
  丰富内容,完善机制,人民网正精心筹划着今后五年、十年的发展规划。
  面对未来,人民网充满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