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拥抱生活 经世致用——报告文学创作漫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0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拥抱生活 经世致用
  ——报告文学创作漫议
  李炳银
  报告文学创作在今天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是一个特别值得人们重视的文化现象。
  无庸讳言,在现实的报告文学创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值得作家们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诸如,如何更加前沿和深刻地面对、把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问题;如何更加文学艺术地表现真实生活事件人物的问题;怎样排除和防止浮躁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世俗潮流侵袭的问题等等。但是,人们之所以还对于报告文学存有兴趣和期望,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报告文学作家作品表现出的那种和读者的愿望、情绪与期待的一致性。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出现了不少打着报告文学的旗号而实际上强烈地表现着世俗、功利、势利目的的行为现象,但是,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家作品所体现出的积极人生姿态及庄重的精神、品质与性格,依然给人们以鲜明而庄严的印象和影响。而正是在这些地方,报告文学在它左邻右舍的文体里获得了一种特殊坚挺表现,赢得了读者更多一点的关爱。
  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国的文人时曾经说:“文人不应该随和,而且文人也不曾随和。会随和的,只有和事老。但这不随和,却又并非回避,只是唱着所是,颂着所爱,而不管所非和所憎;他得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更加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拥抱着所爱一样,更加热烈地拥抱着所憎。”在谈论报告文学创作情况的时候,再读鲁迅先生这样的话,感到有一种非常契合和意味深长的感觉。当不少文学创作在严峻的社会生活矛盾面前闭起了眼睛,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时,而报告文学正是在是非和爱憎的明确选择表现中,突出了自己的意志存在和精神性格,具有了明显的参与和影响生活的作用。驻扎在千里川藏线上的沿线武警交通部队的官兵,为了确保这条交通线路的畅通,多次同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悲壮的英勇斗争,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拼搏精神、无私品格、责任意识等都是非常感人的。党益民的报告文学《川藏线上生死劫》,就以实际的采访感受对其中很多悲壮的奋战故事与牺牲造成的伤痛情景进行了真实而生动形象的描绘,有力地弘扬和表彰了武警官兵们钢铁般的意志与壮烈伟岸的人生存在。安徽大学生物系教授何家庆,为了使自己掌握的魔芋培植管理技术能够为贫困地区的百姓摆脱贫困服务,自觉、自愿地走进安徽、湖北、四川、重庆的许多深山乡村,不管不顾有些人的猜忌和奚落,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经历了一次次凶险,长期真诚无私地为当地魔芋种植者传授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已经有不少人家因为种植魔芋而脱离贫困,对于何家庆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和甘愿奉献的行为,报告文学作家温跃渊以《为了贫困的百姓》为题,作了十分动情和形象的报告,等等。而对于那些属于邪恶丑陋表现的犯罪人物、腐败分子,报告文学同样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出现了李景田的《河东战事》、《跨国大诈骗》等不少作品。报告文学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时,这种不躲闪,不回避,时常以饱满的生活激情褒贬是非,臧否美丑的作为,是其和社会生活,和读者发生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报告文学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进步和变革,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重要方式。这种存在和表现,同文学创作中那些躲避崇高、麻木罪恶,以置身世俗颓废、家长里短的叙述为其能事的现象相比,实在是有根本的质地区别和美学差异的。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对于是非、美丑的明辨和褒贬,是报告文学作家文明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使命意识的发现。对此,必须给予公正的认识和评判。但是,报告文学作家的社会角色还要求,作家面对纷纭的矛盾事件和各种冲突,还应当具有个性的发现,深入的思考,具有前沿的理性精神。报告文学的特殊作用和力量,往往就是在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时候,表现出了既接近事情本质,又符合事情内在逻辑的准确判断。因此,深入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是报告文学的独特品格和魅力所在。何建明的《恐惧无爱——中国“另类孩子”的生存报告》,对于因生活所迫、因父母遗弃、因社会的救助机制尚未健全而流浪街头的“另类孩子”们命运的关注;刘元举的《中国家庭,钢琴热带来的喜与悲》,对于许多因为父母出于自我心理满足,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出于对孩子前途命运的主观计划等等复杂因素而卷入到钢琴练习中的孩子们喜乐忧欢情绪和性格命运的关注;邢军纪《第一种危险》,从张金柱案件引发的对于严肃执法问题的思考;吴岗的《善待家园》,从许多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出发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呼吁和期待等,都很好地表现出作家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是一个作家对于社会的义务承当和责任意识的表现。如果我们的作家放弃或疏远了这样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只是将文学看成一种自我情感的表露,看成一种生活的游戏,看成一种谋取功名和财产的工具,那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旗帜的意义和作用,改变了作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生活应当采取的积极态度和生活意义的追求。通常,知识分子被视为社会的精英,被视为人群中的优秀分子。所以,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很大。正因为如此,在谈到知识分子的时候,西方哲人费希特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他说:“你们都是最优秀的分子,如果最优秀的分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还能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在很多努力经世致用的报告文学作家看来,自己的存在和创作,就是要在人们渴望了解感知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时候,为人们提供一种参照,提供一种理解,有益于人们的现实生存需要。在不少报告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诘问、辨析和理性洞察内容,是不同程度地表示并体现着社会的道德、良知和是非判断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它具有大于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尽管报告文学创作中还有许多现象需要研究,但是,很多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姿态是健康的,表现出了进取的努力。这一点,很值得给予首肯和鼓励。在社会上强大的物质欲望迫压和左右着人们的精神和行为的时候,有的报告文学作家却甘愿数月深入到西部的贫困乡村,对西部儿童失学问题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有的报告文学作家,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现实生存环境及生存状态,可以自费一个人长期住在长江岸边的岛洲上,在和农民直接密切的交谈中,探询农民的现实喜乐和忧患;等等。这种“周乎万物,道济天下”的追求,难能可贵。实在是那些时常出入居住于都市宾馆、乡间别墅,过着推杯换盏、美女环绕生活的人们不能够理解的。这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区别,但最终还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目标选择的区别。只要日益纷纭的社会生活依然需要报告文学的参与,有很多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读者仍然对报告文学抱有热情和期望,报告文学作家的这种拥抱生活的姿态和创作方式,就必然不会停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