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1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
本报代表团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两座名城,前者是今天的首都,后者是昔日的皇城;前者的克里姆林宫、列宁墓以及高高耸立的“二战”胜利纪念碑,后者的冬宫、夏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都记载着俄罗斯的历史,也昭示着俄罗斯的未来。
隆冬时节,记者应《俄罗斯报》之邀访俄,先后踏访了各具特色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中国人到莫斯科,一般总是先参观红场、克里姆林宫,瞻仰列宁遗容。这些地方,有的变了,有的未变。变了的是克里姆林宫上空的旗帜,未变的是列宁遗体仍安卧在水晶棺中;无名烈士墓前的长明火仍在熊熊燃烧;葬在红墙下、列宁墓后的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等人的墓前,游人依然不少,有的还献上一束鲜花。红场上,寒风中身披洁白婚纱的新娘和西服革履的新郎在彩车边,在“苦啊、苦啊”的祝福中喝香槟酒,唱民歌,既传统又新潮的婚礼照样举行。
俄罗斯人民是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热爱文化的民族。冒着风雪,记者来到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白雪覆盖、寂静无声的墓园中,葬着中国人民熟悉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和舒拉以及1998年去世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等。
有些人物是公认不朽的,如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距莫斯科200多公里的图拉州,记者参观了名为“明媚清新的林间草地”的托尔斯泰庄园。这里安息着一个追求真理、热爱自由的伟大灵魂。园内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白桦古橡更衬托出托翁故居的简朴。按托翁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做最便宜的坟墓”,他被安葬在庄园附近的峡谷旁,低低土堆,没有墓碑,没有塑像。他也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举世闻名。1997年春,江泽民主席访问托翁故居时,曾在墓前深深沉思,他用俄语对身边的记者说:“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的伟大作家,而且是令人尊敬的世界大文豪。我读过托翁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早就想看看托尔斯泰故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从莫斯科乘火车去圣彼得堡,夕发朝至。圣彼得堡是座有近百个岛屿、300多座桥梁、20多条河流组成的港口城市,城市名称随着社会政治变革一变再变,在叶利钦时代,又恢复圣彼得堡原名。这是个“欧洲味”十足的城市。在斯莫尔尼宫前列宁的全身像、马克思的头像都还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还稳靠在冰封雪盖的涅瓦河边,发出十月革命第一声炮响的大炮还昂首指着冬宫;严冬中的游人依然免费参观,年轻的海军战士依然在值勤,舰内依然那样肃穆整洁。
圣彼得堡是个文化名城,也是个重工业、军事工业基地。我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陈义初公使陪同记者采访了有200多年历史的伊诺尔工厂,这是朱镕基总理1999年春访问过的地方,他们同我国江苏田湾核电站有二三十亿美元的合作项目。该厂领导全员出动、热情接待,厂领导很自豪地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伊诺尔的产品,反法西斯战争中威震敌胆的“卡秋莎”火箭炮也是伊诺尔的产品;是他们造出了苏联第一套压水反应堆,建成了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在铁路专线上,我们看到了等待启运中国的核电站反应堆外壳。他们指着这个几十吨重的大家伙对记者说,这是整体轧制出来的,不是焊接的,所以不可能发生核泄露事故。他们反复强调,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的核电反应堆外壳,不是伊诺尔的产品。
从圣彼得堡返莫斯科时,还是乘火车。在火车站月台等车时,记者与车站上帮助搬运行李的萨沙聊了起来。萨沙一家四口人,妻子和两个上中学的儿子,妻子有个看电梯的活干,一个月收入1000卢布,合300多元人民币。记者问他的工作情况,萨沙说,“帮忙搬行李,人家给多少不好说;除了搬行李,还得帮火车站扫雪。(附图片)
图为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外景。本报记者季晓磊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