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为长江文明作证——写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进入倒计时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1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长江文明作证
  ——写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进入倒计时之际
  新华社记者 黄豁 刘刚 陈敏
  135米,175米——从山城重庆沿长江顺流而下,沿途不时看见两道醒目的水位线,它似乎在提醒人们: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将到135米;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时,水位将提高到175米。随着瞿塘峡摩崖石刻切割的开始和白帝城遗址的发掘,三峡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也进入了倒计时。
  灿若星汉的三峡历史文化遗存
  在去年印发的《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中,列入规划的文物保护点就达1087处,而这些只是浩大的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我国过去在考古学上相对忽视了对重庆三峡地区巴文化的界定,但巴文化和蜀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而三峡地区大量的文物就是我们揭开巴文化神秘大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
  重庆市副市长甘宇平说:“通过目前大量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长江与黄河同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因此抢救三峡文物,就是抢救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新中国最庞大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库区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庞大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同样为我国所关注、重视。
  自1997年开始,全国文物系统大力支援重庆库区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掀起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会战,先后有来自22个省、市、区的60多家单位奋战在考古一线。
  地下文物方面已经完成了20余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全部规划发掘任务的文物点共44个。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出土珍贵文物上千件,一般文物上万件,各类标本数万件。涪陵白鹤梁题刻、云阳张飞庙、忠县石宝寨等地面文物的保护、搬迁工作也进展顺利,共有85项地面文物搬迁保护项目完成了初步设计。
  更重要的是,三峡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为了解三峡地区文明进程、环境变迁补充了大量不可替代的实物史料,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历史空白。
  与时间赛跑 不留遗憾给子孙
  “时间紧迫,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在三峡库区,文物、考古工作者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今年三峡库区的考古发掘年度任务是20万平方米,相当于1997至2001年考古发掘的总和。一年的时间完成过去3年多的工作量,每一位文物、考古工作者都感到重任在肩。
  从重庆顺流而下,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长江沿线的各城市都掀起了抢救和保护三峡文物的高潮。位于长江中的“古代水文站”———涪陵白鹤梁建立水下博物馆正进行可行性研究,忠县石宝寨原地保护的方案已设计完成,云阳张飞庙已完成了搬迁的方案设计,奉节夔门历代石刻已经开始切割搬迁。
  2000年,考古工作者偶然发现了宋代白帝城的遗址,范围有5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奉节老县城还要大几倍,这一发现令考古工作者又喜又忧,喜的是又有了新发现,忧的是发现太晚,2003年宋城的部分将沉入水中,留给人们的时间太少。
  一位考古队员对记者说:“虽然时间有限,但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抢救和保护三峡文物,绝不把遗憾留给子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