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德国测试引发大辩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1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德国测试引发大辩论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去年岁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它对32个国家的25万名15岁学生所作的一项能力测试,其结果表明,德国学生的阅读和计算能力远在中等水平之下。这一结果像枚炸弹,震动了德国社会各界。一个多月来,人们纷纷在问:德国教育出了什么毛病?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赶上国际水平?一场空前的大辩论席卷德国。
  经合组织的这项测试是教育史上最为广泛的一次比较测验,全称为“国际学生测试计划”(按其英文缩写简称“皮萨测试”),意在对世界各国的初级中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及其成果进行比较。这项测试的重点不是学生的知识水准,而是基本能力,所出的题都相当简单。结果,芬兰、韩国和加拿大名列前三名,俄罗斯、拉脱维亚和巴西名列最后三名。
  德国有6000名学生参加了测试,在阅读方面名列第21到25位之间,数学能力名列第20至22位之间,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位于第19至23位之间。如果进一步审视测试结果的细节,德国的尴尬就更加突出。例如,10%的参试学生不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仅具备最基本阅读能力的占13%,达到最高阅读水平的只占9%,均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准;大约有42%的学生承认没有读书的兴趣,其比例在所有国家中名列前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显示出的差别之大也无出其右者,与专业工人的孩子相比,父母为大学毕业生的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要高出4倍,约有40%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出自低收入、低阶层家庭。在数学方面,1/4男学生对高于小学水平的数学问题没有把握;在自然科学方面,德国学生的能力也大大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水平。
  平心而论,这个结果既使德国各界感到震惊,却又在意科之中。早在1997年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数学和自然科学测试研究”中,德国的成绩就不好,只是这次测试结果比那一次更糟糕而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曾几次掀起教育改革辩论高潮,可惜实际步子迈得不大。“皮萨测试”结果公布后,此间舆论一致认为,学生水平的下降深刻反映出德国教育在体制、教师培养和教学方式上都必须改革。
  从体制上说,德国的学校分类模式始终还是19世纪德意志帝国留下的传统,即文理中学、实科中学、普通中学。这些学校年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实际上是为出身背景不同的孩子准备前景不同的学校。学生在念完小学四年级后,就按“能力”被分送到各种学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前途,进不了文理中学的便无缘享受高等教育。“皮萨测试”的报告表明,取得较好结果的国家都不像德国这样早就把学生分流了。
  忽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德国教育的一大弱点。从投资方面来说,德国的教育投资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少,但偏重于大学和文理中学。政府在削减预算、厉行财政节约时,总是向小学和幼儿园开刀。有识之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让80%三至四岁儿童和95%五六岁儿童进入幼儿园,但这一目标至今没有实现。
  就教学方法来说,舆论界普遍认为,德国教师偏重于传授知识,而不善于开启学生自己研究学习的能力。德国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学方法位居国际先进行列,但缺点是没有建立起所谓的“数学内在模式”,即培养学生自主地、面向实际的、以多种途径寻求答案的能力。许多人指出,德国在教师的培养方面,忽视了他们作为教育者、引导者的作用。此间报刊在谈到这一点时,提出了“精神文盲”这一发人深省的概念,也就是说,学生会念书,但不会以分析的态度对待所学内容,不会参与,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大约有1/3大学教授反映,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分析能力太差。在中学基础打得不好的前提下,德国大学的情况令人堪忧。
  在群情激动的辩论中,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经济界、工会、教会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论坛”,也于今年1月公布了12项建议,其主要观点与“皮萨测试”后各界提出的建议不谋而合,即要注重和改革初等教育。该组织提出,教育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机构必须成为“学习大厦”。
  “皮萨测试”给德国各界敲响了警钟。但基于以往的经验,对教育改革的议论可能不会很快得出结论,变为行动就更为困难。(本报柏林1月1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