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打破“壅蔽”——调查研究系列谈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1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打破“壅蔽”
  ——调查研究系列谈之五
  郭丛斌
  调查研究,目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真实情况,促进正确决策,推动解决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往往被一种无形的“壅蔽”包围着、阻隔着,造成调查研究的质量不高,甚至事与愿违。因此,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必须努力打破这种壅蔽。
  壅蔽,意思是堵塞、遮蔽。调查研究中的壅蔽,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指那些影响调查研究者获得真实情况的各种障碍。比如,有的被采访者围着,摄像机林立,闪光灯不断;有的被各级干部层层陪着,前呼后拥,动弹不得;有的被调研对象支配着,想看的地方看不了,想听的话听不到。凡此种种,割断了主体与客体的联系,拉大了领导与实际的距离,调查研究成了雾里看花、蜃楼远眺,其效果可想而知。
  调查研究中的壅蔽害处多多。一是影响正确决策。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只有依据充分,决断才能容易;只有依据准确,决策才能科学。而壅蔽的存在使领导干部听不到真话,查不清实情,看不到原貌,找不到规律,这就使他们很难决策。如果拿着走样的依据硬拍板,凭着虚假的情况强决断,那么十有八九会出现失误,损害事业。二是惊扰百姓生活。调查研究,本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和老百姓院子里盘腿、地头上打坐,说家常、唠闲话,增进感情、密切关系的好机会。而“跟”、“陪”、“随”、“围”等,形成庞大阵势,必然惊扰百姓生活。这不仅与开展调查研究的初衷不符,而且与“三个代表”要求相悖,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百姓反感,疏远干群关系。三是助长弄虚作假。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对基层工作的一次考察。尤其是在认真听、反复问、仔细看、深入想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共性问题,揭示普遍矛盾,发现内在联系,从而提炼总结经验,研究提出对策,借以指导工作,推动工作。而壅蔽现象往往使领导干部看的是导演过的场面,听的是推敲过的语言,了解的多是好典型,接触的净是闪光点。自然而然,领导干部产生的是“成绩很大”的印象,得出的是“经验很好”的判断。这无疑会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行为。
  壅蔽有百害而无一利,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当然,造成壅蔽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机制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的客观原因,也有作风不端正、认识有误区的主观原因。要打破壅蔽,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一整套机制和制度,不仅要对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对象、途径、成果等提出要求,而且要在调查研究的吃住行、接陪送方面,搞一些“约法三章”,做一些奖惩规定,使领导有所约束,基层有所遵循,社会便于监督,从而使壅蔽制造者无计可施。但更为关键的是,作为调查研究的主体,各级领导干部头脑要十分清醒,切实转变作风,不为壅蔽所左右。一方面,从思想认识上严格要求。说到底是要牢记党的宗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增强为民意识。这方面的基础打牢了,责任心就会增强,虚荣心就会减弱,作风就会务实,工作就会扎实。这样,开展调查研究自然也就不会追求讲排场、比阔气,轻车简从、贴近群众就不再是难事了。另一方面,从具体方法上不断改进。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去哪不去哪,看啥不看啥,自己有很大的主动权。如果能经常变点方法,改些策略,完全可以使壅蔽不起作用。如不打招呼,不期而至;临时停车,出其不意;会亲问友,暗查私访;等等。由于壅蔽不起作用,久而久之,也就不会有人再制造壅蔽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