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青海:“西繁东育”农区牧区双受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3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青海:“西繁东育”农区牧区双受益
本报记者 禹伟良
  来到地处青海东部贫困山区的平安县下河滩村,只见100座高标准暖棚整齐规范地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牛羊的欢快叫声此起彼伏。陪同记者采访的平安县畜牧局副局长王香山一脸自豪地说,这个总投资800多万元的牛羊育肥养殖示范园区,年可育肥出栏牛羊4万多只,实现利润400余万元,已成为过去长期靠天吃饭、生活维艰的75家农户脱贫致富的“金矿”。
  幸福并非只垂青下河滩。去年,青海牛羊规模贩运育肥户达16880户,共贩运育肥牛羊126.36万头只,实现纯收入9000万元。截至6月底,今年全省贩运育肥的牛羊已达120多万头只,牧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幅超过10%。
  演奏出青海农牧区“牧歌”强音的,首推青海省委、省政府自去年开始实施的重点工程——“西繁东育”工程。
  “我们也是被逼出来的。”谈起实施“西繁东育”的初衷,青海省畜牧厅厅长申忠玉语气一下变得有些沉重。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草原畜牧业近年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4.7亿亩广袤草原所产出的畜产品总量竟不如山东、四川一个地区的产量;更令人忧心忡忡的是,全省退化草地面积已达..38亿亩,畜草矛盾十分突出,养畜空间越发有限。在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县”的玛多县,由于牧草稀少,每当冬季来临,全县1500多牧户中竟有600多户被迫弃家外出“乞牧”!
  严峻的形势催生了“西繁东育”工程。它一方面利用起青海西部牧区的牲畜资源优势——存栏草食畜1730多万头只、年出栏草食畜370多万头只,一方面发挥出东部农区的饲草料、市场、技术优势——粮食总产76万多吨、年产农作物秸秆近100万吨、全省主要牛羊集散地咸集于此、懂养殖技术的能人荟萃,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依靠科学养畜,大力开展牧区繁殖牛羊,形成农区育肥销售的畜牧业生产模式。
  为顺利推进“西繁东育”的实施,青海省畜牧厅确定了平安等10个农区“西繁东育”工程项目县,层层落实项目责任,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10个项目县和示范村的科技副乡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部分贩运育肥规模户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省政府拨出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工程的贴息贷款,扶持牛羊育肥项目户。
  一招妙棋,满盘皆活。“西繁东育”工程把农区畜牧业一举培育成了青海农民稳定增收的新亮点。在平安县拉树岭村,全村126户农户中90%从事牛羊贩运育肥,全村年贩运育肥总收入达到166万元,人均收入2590元。目前,青海农区14县的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近1/4来自畜牧业。
  现在,青海牧区各地正以实施“西繁东育”工程为契机,从传统的草场育肥方式逐步向舍饲、半舍饲育肥方式转变,加快了牧区牲畜周转,压缩了羔羊、犊牛、幼畜等非生产性畜数量。据统计,去年青海出栏草食畜576万头只,出售商品畜460万头只,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7.7%和22%。今年1至6月份,全省草食畜共繁殖成活各类仔畜595.74万头只,繁活率为67.99%,与去年同期相比,多繁活仔畜28.6万头只。
  通过推广科学养畜,“西繁东育”工程推动了生态农业格局的形成。在日月山脚下的湟源县下若村,县、乡政府引导农民在退耕土地上种苜蓿、紫花和红豆草,同时为每位农户补贴1000元,搭建85个牛羊饲养暖棚。去年,全村育肥牛羊6600多头只,畜牧业总收入达47万元,户均2000元,切实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为了扩大饲草料来源,农作物复种在青海农区已蔚然成风。过去,贵德县山坪村农民宁愿罚款也不愿复种,去年却在400亩水浇地上全部复种了优良牧草。平安县拉树岭村利用育肥牛羊产生的有机肥,一举把粮食单产提高到240公斤,增加了一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