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走近巴特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3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大地星光

走近巴特尔
里快
  二十八年前,当廷·巴特尔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走进萨如拉图亚的时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与草原,竟然像白云与蓝天、鲜花与牧草一样,再也不能分开。
  一
  在廷·巴特尔的心目中,草原是神圣的。他热爱自己的家园,就是从爱护这片草原开始的。历史上,萨如拉图亚曾经是一个草过马背的地方。但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牲畜头数的增长,草场开始急剧退化,固定沙丘也重新活动起来,昔日旖旎的草原风光开始被萧索和荒凉所代替。
  这时,萨如拉图亚出现了第一处网围栏。一年以后,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出现在萨如拉图亚草原上,风吹过来,像一片绿色的海。依傍着这片海的牛羊,不管春夏秋冬都膘肥体壮。这是廷·巴特尔为草原母亲献上的一份忠诚。牧民们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萨如拉图亚迅速出现了一股围栏热。几年以后,一处又一处网围栏里,花草芬芳。草原重新焕发出生机。
  然而,网围栏外面却光秃秃的一片。
  廷·巴特尔又在自己的草场上划出一千多亩地,种上了优质牧草。他在离草地不远的高格斯台河上筑起了一道简易石坝,在河道与草地中间挖一条渠,把河水引到草地里。有了水,牧草开始疯长。从这以后,廷·巴特尔家的牲畜再不缺草,天然草场也渐渐恢复起来。牧民们也开始种草。不久,往日坦荡裸露的草原便新绿片片,生机满眼。
  看着廷·巴特尔所做的一件又一件事,看着变得一天比一天好的草原,牧民们高兴地说:“雄鹰没有翅膀就飞不上蓝天,羊群没有头羊就会走失方向,廷·巴特尔就是我们的领头人!”为此,他们一致推举廷·巴特尔担任嘎查(村)长。于是,廷·巴特尔禁牧,牧民们也试着禁牧;廷·巴特尔种青贮,牧民们也试着种青贮;廷·巴特尔划区轮牧,牧民们也试着划区轮牧。
  萨如拉图亚草原迅速旧貌换新颜。几年以后,牧民们就都有了网围栏,嘎查围栏面积达到十六万亩以上,多数牧民有了自己的饲草料基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牧户实现了划区轮牧和季节性休牧。畜牧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往日稀疏的草场和白茫茫的沙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大面积的草场得到改造和建设,如何给草原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将肆虐的风沙锁住?廷·巴特尔从当地、外地弄来许多树苗。他把这些树苗有的栽在了河边,有的栽在了沙地上,有的栽在了小院里。凡是在河边栽植的,不管哪一种,都能成活;凡是在沙地上插条的,只要深埋十厘米以上,在自然降水状态下,也能成活;而在经常能够补给水分和肥料的小院里,阔叶、针叶、乔木、灌木,都可以成活。“噢,看来只要因地制宜,精心伺弄,许多树都可以在咱这儿栽植。”廷·巴特尔对牧民们说。这以后,本着适地适树,适度深埋,适时补水的原则,萨如拉图雅开始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几年时间就造林四百多亩。
  有人曾经仔细考察过萨如拉图雅的这段历程。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廷·巴特尔自觉地引导、发动牧民们围栏、种草、造林、保护和建设草原的时候,在许多地方,建舍养畜、环保意识还处在蒙沌的状态之中。
  二
  廷·巴特尔热爱草原,更热爱草原上的牧民。
  刚到草原时,廷·巴特尔认真拜牧民为师,向牧民学放牧、接羔、驯烈马,学开拖拉机。学牧区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与此同时,谁家有困难,谁家的蒙古包最破,他就想法帮谁家的忙。看到牧民们的鞍座儿坏了,他就学着修理鞍座儿;看到人们干活用的皮条断了,没地方买,他就学着做皮条;看到牧民们缺医少药,他就自学常见病的诊治。而所有这一切,对于廷·巴特尔来说,都做得非常自觉。
  是的,并不是因为云雀停在枝桠上唱起婉转的歌,沙地榆才发芽,而是春天到了。一贯向上的高尚品格,是不以外在的支配为取向的。
  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了嘎查支部书记。当时许多牧民还很贫困。为了帮助这些贫困户脱贫,他首先大力办集体经济。他说,“只要高格斯台这条大河不干,就不怕河边的小溪没水!”带着这种平实的希望,他带头捐出十几头母畜,办起了嘎查小牧场。看到廷书记向集体牧场捐畜,牧民们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牲畜捐了出来。几年以后,集体畜群便由最初的几十只繁殖发展到近千只。集体畜群很快转变为扶贫畜群。
  饲养这些畜群的,都是嘎查那些最贫困的牧户。他们饲养一年便可拿到百分之七十的羔子和全部羊毛;与此同时,只要精心,还会得到为扶贫对象设置的勤劳致富奖。牧民大巴特尔就是在连续三年饲养集体的畜群,获得重奖脱贫的。为了鼓励大巴特尔,廷·巴特尔设计制造了一个约六十平方米的流动暖棚,送到了大巴特尔的畜群点。有了流动暖棚,加上精心饲养管理,这一百只羊连续三年仔畜成活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大巴特尔因此而摆脱了贫困,真正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牲畜。现在,大巴特尔虽然还不富裕,但是对生活却充满了信心。
  廷·巴特尔像一条跳动的山泉,总是在企盼的草原上悄悄穿入,并且带着不加一点装饰的执著和深沉。这种执著与深沉带给萨如拉图亚的,是一种如同月光般的美。
  2001年冬天,一场罕见的雪尘暴突然袭击了锡林郭勒草原。一时间,天地一片昏暗。气温下降到零下四十多摄氏度,草原能见度几乎接近于零。廷·巴特尔心急如焚,赶忙装上煤、粮、草、炸果子……开着自己的客货车,义无返顾地冲进了雪尘暴中。当他滚着满身雪土来到又一个浩特、走进又一个牧户家里的时候,头发、胡子上结满了冰瘤子,冻麻了的嘴也张不开了。老阿妈赶忙扑过去,给他脱掉马靴,一边搓着他的脚,一边流着眼泪,心疼地说:“巴特尔,你让人该说什么呢?为了大伙儿,你连命都不要了吗?”
  三
  人生就像遍布在草原上的路,时刻都面临着某种选择。这些路,有的铺满鲜花,有的长满荆棘。然而,鲜花一旦凋落,前路便一片空白;而荆棘铲除后,就是一条新的坦途。因此,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我们都应该凭自己高贵的品质,去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应当追求那种短暂的、梦幻般的幸福,尤其是当人民需要我们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
  然而,执著的追求是痛苦的。把根牢牢地扎在了草原上的廷·巴特尔有了自己的家,婚后的生活艰难而贫穷。一顶简陋的蒙古包里,只有两个人,两床被子和七八个碗。当母亲从呼和浩特专程来看他时,还没走进家,就扶着蒙古包门哭了。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她所日夜牵挂的儿子,竟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过着这样一种苦日子!而他却安慰母亲说:“妈妈,草原总会富起来的,我们的日子也一定会好起来的。到那时,我们一定把您和爸爸接来,住住我们的新房子!”然后,笑容满面地扶着母亲走进了蒙古包。
  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将军来到了草原。这位1955年便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父亲,时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职务。他挨门挨户地看望牧民们,详细地了解儿子的学习、工作情况。谈话间,人们自然地把话题扯到了草原艰苦、城市舒适上。将军笑了笑,看着儿子说:“只要勤劳,哪里都一样。”站在地图前,父亲告诉廷·巴特尔:战争年代,廷·巴特尔的姨夫在这里打过仗。把儿子安排到父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生活、锻炼、成长,这用意是再明显不过的。
  果然,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二十几年以后,当儿子与父亲坐在一起,认真总结回顾这段生活时,父亲深情地说:“现在看来,你这条路是走对了。”
  当年,父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浴血奋战,为的是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今天,儿子在离家千里的草原上扎根发芽,谋求的是已经解放了的劳苦大众的富庶安宁。两代人,两行脚印,在同一条道路上连接、延伸。正是在这数不清的连接、延伸中,我们的共和国才如此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才如此昂扬振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