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燕山脚下领头雁——北京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4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燕山脚下领头雁
  ——北京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阎晓明 王建新
  编者按 人们常用“群雁高飞头雁领”来形容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如何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农民长期得实惠,这是农村工作的一个大课题。北京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建立干部选拔培训的长效机制入手,着力于创新思路,着眼于增强实效,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干部既增强了带领农民致富的责任,又提高了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在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里,北京郊区的“领头雁”们——农村党支部书记展示了怎样的矫健姿态?记者近日穿行在京郊农村,欣喜地看到,各区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造了许多新做法、新模式、新机制。
  打破村域界限选拔“领头雁”
  在一些人眼里,村干部可有可无。而在北京郊区,记者深切感受到这里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正规化、制度化程度令人振奋。
  大兴区西红门镇团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宋学成是在去年初全镇首次村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中当选的。他上任后,从建章立制入手,带领群众改善投资环境,发展集体经济,不到一年时间,全村集体经济增收97万元。
  农村选村党支部书记,一直是在本村党员中选,难免“矮子里拔将军”。2001年春季,西红门镇党委打破村域界限,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在全镇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最后从全镇4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26名党支部书记。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李进山说,北京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应大城市郊区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培训、考核和监督的机制。
  在昌平区回龙观镇三合庄村采访,记者看到,几十幢白墙红顶的别墅式小楼错落有致,道路干净,绿草如茵。村党支部书记孙淑波说,村里实行“社区管理”,是她赴外地学习考察过程中学来的。昌平区委组织部的同志告诉记者,2000年以来,昌平区连续两年组织百名“五好”村党支部书记到温州、上海进行实地培训,两次组织镇长、镇党委副书记到新加坡学习市政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
  得益于思路与机制创新,北京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各区县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亮点纷呈:房山区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延庆县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报酬由乡镇统筹,有效解决村党支部书记付出多、报酬少甚至没报酬问题;平谷区分级分类确定考核标准,对基层所涉及的18大项70多小项的工作完成情况量化计分,依分排队……
  为农民闯市场筑路搭桥
  记者近日来到大兴区庞各庄镇采访。在北京庞各庄乐平农产品产销有限公司,干练的女总经理冯乐平正忙前忙后。在她周围,聚集了300多户固定农户。农户按标准化生产的西瓜以高出市场收购价10%—20%的价格,由公司统一收购。副镇长贺锐介绍说,1997年初,合作组织刚露苗头时,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降低、化解农民风险的好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导和扶持,培育合作组织健康成长: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制定生产标准,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而帮助合作组织跑市场、找订单更是第一要务。目前,在庞各庄镇,像乐平农产品产销有限公司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发展到29个。
  在北京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有效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市委农工委副书记白仙畔说,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不仅要带着感情实实在在为农民排忧解难,更重要的是应不断适应农村的新变化,以创新的思维探索和丰富管理农村、服务农民的内容和形式,搭建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的机制平台。
  在北京郊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样出名的是遍布京郊大地的文化科技大院。平谷区镇罗营乡桃园村是个仅有90户的小山村。去年初,区里为村级文化科技大院配备电脑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淑环积极与区信息中心联系,利用晚上指导农民学电脑。桃园村去年从网上销售大桃1200吨,收入近200万元。截至去年底,平谷区275个行政村已有240个村建起了文化科技大院。
  围绕经济发展抓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促经济发展,这已经成为北京市以及城郊各区县的共识。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创造的种种有效模式也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实现了新突破。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同比增长8.9%,是近10年来农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
  离农民近些再近些
  基层干部长期身在农村,从空间上说离农民距离最近,但是,如果解决不好作风问题,干部就会变得离农民很远。因此,关键是要做群众的贴心人。
  怀柔区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中实施“一名党员帮带一名群众致富”的“1+1”带动工程。北房镇小罗山村党员王军1996年承包了一片荒山,通过创建林果基地致富。在带动工程中,他主动吸纳8户村民参加,共同栽种李子树4000余株、桃树2000多棵,并在树间种上了玉米、黄豆、白薯等农作物。去年仅农作物就收入16000多元。目前,怀柔区有能力参加带动工程的2200多名党员干部中,有2100多名参加了带动活动,被带动的2300多户农民去年共增收180多万元。
  党员干部急群众所急,谋群众所求,解群众所难,干群的隔阂消除了,心贴近了。在此基础上,北京根据城郊农村经济相对发达、干部和群众素质相对较高的实际,致力于建立起为农民办实事的有效机制,构建并不断完善便民办事的服务体系和网络。
  在大兴区采访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去年腊月二十八,黄村镇太福庄村养殖大户王颖家养的鸡不知得了什么病,突然接二连三地死去。老王给镇里的农民需求室拨了个电话,10分钟后,镇农办的孟昭华冒着严寒往他家赶,及时制止了鸡瘟蔓延。走进这个在大兴区乃至全北京都有名的黄村镇农民需求工作室,记者看到,3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安装了电话接听农民来电,配备了电脑进行分类存档,并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和全面跟踪、督察、反馈制度。需求室成立一年多来,全镇共收集农民需求1200多件,90%已得到解决。
  与其他服务农村和农民的措施相比,需求室新在何处?参与了需求室创建全过程的黄村镇纪委副书记张杰伸出3根指头:“我们主要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如何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的服务问题;二是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实现了信息交流;三是通过对农民需求的整理分析,为镇党委、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目前,首创于黄村镇的农民需求工作室制度已在大兴区全面推广。
  如今,燕山脚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犹如雁阵中的头雁,正带领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空中展翅飞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