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构筑共和国导弹阵地——记二炮某工程团团长王新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4
第7版(军事专页)
专栏:

  构筑共和国导弹阵地
——记二炮某工程团团长王新民
伍旭东 牛孝明 郭嘉
在第二炮兵工程部队,团长王新民是个响当当的“传奇人物”:为导弹“筑巢”24年,历经千百次塌方,他所带领的官兵无一伤亡;当团长近4年,他率领部队一次次刷新二炮施工纪录,为共和国构筑了一座座优质导弹阵地,团队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个人荣立5次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一等功。官兵们说,他把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浇注在那不断延伸的“地下长城”。
  领导干部敢往前站再大的困难也会靠边站
  这年盛夏,王新民被一纸电令召到北京,代表全团向二炮首长递交导弹阵地工程建设“军令状”。写下自己名字的一瞬间,王新民感到肩头如泰山般沉重。
  赶回团队的当天晚上,王新民同政委安海林商量,马上召集各营主官及党委成员进行施工动员:“我们‘猛虎团’能不能再抖虎威,就看在座的各位了。虽然困难很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领导干部敢往前站,困难就会靠边站!”
  老天偏偏这时出难题。在某施工阵地,连续半个月的绵绵阴雨,把大山浇了个透,坑道里塌方不断,施工严重受阻。王新民同技术人员一道处理完几处险情,刚准备回机关开会,突然接到报告:某坑道发生连续塌方!他来不及更多地考虑,连夜驱车200多公里,于黎明时分赶到坑道口。
  “哪怕就是张老虎嘴,也要拔掉它这颗毒牙!”王新民一边下达抢险命令,一边叫司机把他的铺盖卷搬到工地上来。
  这场恶仗一打就是10多个昼夜,塌方终于被降伏。王新民从地层深处的坑道里走出来时,整整瘦了8公斤。
  这一年,团队3次刷新二炮阵地工程施工纪录,第二次荣立集体二等功。王新民胸前也戴上了军旅生涯中的一等功军功章。
  没有追赶“先进”的勇气就没有当“代表”的资格
  那年,上级给团队调配了两台当代最先进的施工机械——凿眼台车,官兵们欢呼雀跃。然而,新鲜劲过后,令人尴尬的事发生了:玩惯了风钻大锤的工兵们因玩不转这印着“洋文”的新装备,渐而失去了热情,有的甚至放言还是要“人定胜天”。
  王新民什么也没说,先让台车操作手作现场演示。短短5分钟,竟钻出十几个深达数米的炮眼,相当于一个连队干半天。官兵们看得目瞪口呆。
  王新民趁热打铁,把各营连主官找来,恳切地说:“建设现代化导弹阵地,靠‘人海战术’不行,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我们常讲‘三个代表’,没有追赶‘先进’的勇气,哪来当‘代表’的资格?”随即,他抽调一批技术骨干到秦岭隧道、小浪底大坝工地参观学习,并从院校和科研所邀请50多名教授专家到施工现场传经送宝。
  打那以后,坑道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台台现代化的工程机械来回穿梭,从打眼、放炮到除渣,从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到浇筑,全部是机械化作业,机器的轰鸣代替了原来此起彼伏的呐喊。
  工程师出身的王新民,对科技方面的信息有着本能的兴趣。他从电视上看到四川发明了一种在石头上种草的新技术。他马上与团总工商量,派人前去“侦察”,看能否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工程伪装。经过科学论证,这项技术最终在工地落了户。
  在王新民的带领下,近3年来,该团先后取得28项革新成果,引进了40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攻克了地下施工遇到的近百个难题。
  党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多操心才能让党放心
  王新民常说:“党把我放到这个位置上,我多操心,才能让党放心。”为此,他始终恪守两项重要职责:当工程质量的“监护神”,做官兵生命的“守护神”。
  一次,王新民检查某被覆点位,发现由于控制桩点不牢固,导致模板和钢筋网偏离轴线7厘米,高度降低了3厘米。他当即下令:“立即停止施工!”一名连长轻声嘀咕道:“又不是造导弹,值得这么认真?”王新民一听火冒三丈:“谁忽视工程质量,谁将成为千古罪人!”说着,他捡起旁边一双水鞋穿上,带领大家马上进行返工。
  某阵地外围一条简易公路竣工时,王新民因腰椎间盘突出疼得直不起腰,大家劝他就别参加验收了。他不听,硬是一手扶腰,一手拄拐棍,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6趟,没发现任何问题才在责任书上签了字。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工程质量少一分遗憾,打起仗来就多一分胜算。为部队提供‘放心阵地’,是我们‘导弹筑巢人’最根本的职责。”在他当团长期间,团队承建的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95%以上,被专家称为找不到任何质量问题的“免检工程”。
  这是该团历史上空前的一场硬仗。坑道开掘刚进去20多米,就遇到罕见的破碎带,拱顶一阵轰响,碎石泥浆就像决堤的长江浪涛,铺天盖地而来。对此,王新民果断提出:“塌方是威胁官兵生命的‘老虎口’,我们今后要变‘战塌方’为‘预防塌方’,使地下施工从此再没有‘老虎口’!”
  之后,王新民与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出“竹片串药法”、“控制爆破法”等9项革新成果,为施工创造了可贵的安全环境。从此,该团地下施工告别了塌方,官兵们在工地进进出出,总是谈笑风生,再也没有了“出生入死”的感觉。(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