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初现成效 任重道远——农业结构调整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05
第1版(要闻)
专栏:农业结构调整新进展①

  初现成效 任重道远
  ——农业结构调整综述
  本报记者 江夏
  新年里,您若是有空逛逛大街小巷、商场超市的水果摊,准会觉得大饱眼福。胡柚、脐橙、草莓、火龙果、哈密瓜……还有一些长相奇特、不知其名的水果,一兜兜、一篮篮,煞是好看。红红火火的水果市场,只是近几农业结构适应消费需求、初步趋向优化的一个缩影。
  三年前,党中央提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又作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三年中,人们犹疑过,彷徨过,探索中掺着农村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泪水。三年后,有必要回头看看,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收获了什么?下一步该怎么走?
  农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长期以来,由于粮食总量不足,多种粮,创高产,解决城乡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了农村最重要的工作。不仅是平原,就连滩地、山地甚至草原、湖泊,都曾经用来种粮。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核心的单一生产结构延续了多年。直到90年代末期,粮食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才提上了日程。调整在几个层次上展开——在种植业内部,适当调减粮食面积,为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腾出了巨大的空间。三年中,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800多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首次超过30%。种植业的基本格局开始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化,农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增收立了大功。
  在大农业内部,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优化种养业结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减少,对肉、禽、蛋、奶、鱼的消费日增。加快养殖业的发展,既促进了粮食的转化,也满足了人民改善生活的需要。近几年养殖业产值的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期种植业的增长率。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了2.3%,养殖业则上升了2.1%。
  着眼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2000年全国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44万亩,其中,90%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目前,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已全面实施了伏季休渔制度,每年有
  10多万艘渔船和上百万渔民参与休渔,捕捞产量“零增长”计划,也从海洋扩展到内陆。
  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吃饱肚子是第一位的,好吃不好吃,无人挑剔。现在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同样是大米,不仅要口感好,还要米形好,营养好,安全无污染。市场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优质化需求。
  在政府政策和市场价格的双重引导下,各地淘汰了一批劣质品种,压缩了一批大路货,优质、专用农产品迅速发展。我国优质稻种植面积已达2.5亿亩,超过水稻总面积的一半,市场滞销的劣质早籼稻则被大幅度压缩。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
  9000多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25%,加工专用小麦多年来主要
  靠进口的状况明显改观。东北由于推广了新的品种,玉米含水量下降了10—15个百分点。全国高油、高蛋白优质专用玉米面积已占玉米总面积的20%。
  不仅是粮食等农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也在优化之中。优质品种普及率提高,特种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名特优新水产品发展较快。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也受到空前的重视。
  农业区域布局初现轮廓
  在短缺经济时代,各地都是以粮为纲,不管资源条件如何,搞得都是“小而全”,“杂货铺”。没有特色,没有比较优势,资源利用效率很低。这种传统的格局正在调整中被逐步打破。
  全国农业的地域分工格局初现轮廓。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成为我国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基地,出口农产品的75%来自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继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则一面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一面依托自己的资源条件,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节水农业。国务院新出台的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案,更加速了农业地域分工的进程。
  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长江流域油菜带的面积占全国的66%,产量占70%,黄淮海地区花生带的面积占全国的60%,产量占70%;广西、云南、广东三省区的甘蔗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左右。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牛肉产量占全国的41%。
  特色明显的农业产业区正在形成。就好比说到蔬菜,我们就会想到山东,说到苹果,就会想到陕西一样,新疆的棉花,海南的冬季瓜菜,黑龙江的绿色食品等,也形成了很大的规模,既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也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
  更重要的收获是无法用数字描述的: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观念的转变,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对农业管理方式的改进……无形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已经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更繁重的任务还在后面
  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让人振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许多方面尚未调整到位,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触及。
  有关专家认为,不少地方在调整中仍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你种菜我也种菜,你种果我也种果,地区之间结构雷同的情况还比较普遍;畜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加工还是我们的弱项,城市化进程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局面并未改变。
  中央提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之所以要加上“战略性”三个字,就是因为它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要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长期性、艰巨性不可低估。
  加入WTO,为农业结构调整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是,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在新的背景下,各级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下大力气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为结构调整做好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业部的官员表示,下一步,要抓住结构调整中的“瓶颈”因素做文章,搞好农产品的品质区划和区域布局规划,使地域分工更加科学、合理,克服盲目性,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带;突出发展加工业,特别要提高优势产品的加工水平。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健全农业风险规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将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