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三大领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5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财经论坛

  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三大领域
  李晓西
  ●扩展中间业务,严格讲,不是创新,而是补课。不补就会失去很大一块市场
  ●信息化是提高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运用金融分解技术,开发出更多更好、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新产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刚刚半年多的时间,就已经有不少外资银行开始抢滩中国市场,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外资银行紧逼的脚步。从半年来中外资银行竞争的态势来看,银行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关键在于在竞争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稳住老客户,争取新客户,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当中,有三大领域可以也是必须有所作为的地方。
  把握高端客户,扩展中间业务,向现代银行业务转变
  在银行界有一句话,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它说明,要想壮大自身实力,首先就必须抓住能影响整个银行利润的这些高端客户。而要留住和吸引他们则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尤其是尽快发展中间业务,实现从传统银行业务向现代银行业务的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一般存贷款和结算业务,而外资银行业务中,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已成为利润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国外银行利润来自中间业务的部分占到2/5甚至2/3。在华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有我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许多外资银行业已成熟开展的包括为企业的并购、重组、项目融资、托收、贸易融资、保管、经纪人清算等金融服务,还有对企业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分析资产结构、财务结构,提出资产重组以及如何融资的建议在内的中间业务,都是中资银行应当学习和介入的领域。这里要指出的是,我们扩展这些中间业务,严格讲,不是创新,而是补课。不补就会失去很大一块市场。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外资银行的先进做法,我们不能去盲目效仿。不久前,中资银行要学习外资银行,对存款收服务费,引起讨论。笔者认为,这是盲目学习,自毁墙角,实不可取。开拓新的中间业务不是以放弃或自伤传统业务为代价,优化客户结构不能以客户增加成本来实现,平等竞争不是以削足适履、以弱拼强去应对。本来中资银行在竞争中长项有限,需要珍惜。作为客户,我的感受是,放弃麻烦,是放弃客户,更是失去人心。
  依托高新技术,发展电子金融业务,实现银行信息化
  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使金融业的增长潜力大为加强,也使金融业在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时,创新制度和品种。建立健全现代化支付清算、结算体系,能提高支付清算和结算效率;大力发展电子货币、银行卡业务,可减少现金流通;还要积极稳妥地发展网络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新型网络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既是适应金融电子化发展,金融业本身也是在不断创新。
  与此同时,金融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比如,建立金融系统现代化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建立健全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体系,提高金融系统防范计算机犯罪的能力,确保金融资金和信息的安全。我国现在还没有一家银行能实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没有真正的一卡通。银行业信息处理能力相对差,分享程度相对低。我们应加快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提高金融电子化水平。只有尽快接近发达国家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真正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断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新产品
  需求是催生新产品的伟大力量。新的金融产品是怎样产生的?按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话讲,就是通过金融分解技术而产生的。格林斯潘认为可以将金融分解技术的应用分为两支,一支是创造衍生品,一支则是资产证券化。这个说法一下子就把金融产品如何产生的过程说透了。分解技术的作用是把很粗糙的东西细化,产生出多个品种,比如贷款会因利率和时限不同,产生多种不同的品种。金融衍生品这10年中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之快,成长之快,是20年前所不敢想象的。
  必须指出的是,要在转轨条件下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就需要尽快解决交易的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表现在,第一,我国关于金融产品交易的法律规定有过渡性质。法律、法规往往是“试用”“暂行”,还准备修改。第二,转轨过程中的金融产品本身不完善。比如产业基金,究竟应该实行封闭式的还是开放式的,是公司制的还是契约制的,还在争论之中。第三,供求双方本身具有不成熟性。在我国,由于金融正在发展,需求者对金融产品往往缺乏了解,交易时很盲目,交易后又不愿受法制约束。第四,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交易环境尚不成熟,如交易场合、交易条件、交易规则、法律制度都不够完善,使交易不成熟。有时可能由于法人的产权不清晰,连“谁借钱谁还钱”这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无法贯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