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找准农民增收的支点——河北衡水小额信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5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财经故事

  找准农民增收的支点
——河北衡水小额信贷纪事
李战旻 陈凤来 张国龙
“驴长角儿牛打滚儿,小额信贷让俺发了家”。在河北衡水,农村小额信贷推行不到3年时间,就使4218个村的24万户农民拿上了信贷“小红本”,分别占该市农村和农户总数的85%、25%。受此影响,小额信贷助农增收的新鲜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千里姻缘“一证”牵
  在阜城县,山东姑娘马芳千里“飞”落史集村,不仅建起了孵化厂,还带起了玉米制种2000亩,帮助全村走上了富裕路。
  3年前的史集村旱地多,光棍多,穷得丁当响。2000年,在北京打工的杨书旺带着女友马芳来到了村里,前脚刚落,家在聊城的马芳的父母后脚就赶来了,看到简陋的房子,破旧的村落,马芳的父母说什么也不让女儿嫁到这里。
  恰在这个时候,村里的大喇叭响了,乡信用社来史集村发放小额信贷证。马父动了心,“人穷穷一时,有了信用社支持,还怕发不了家。”于是,他当着书旺的面提出了择婿条件:贷款建一个年育100万只的肉鸡孵化厂,他负责帮助搞玉米制种,做到种养两不误。乡信用社主任听说这件事后,马上对憨厚正派的杨书旺说,啥时用,啥时贷,保证不误事儿。
  说干就干,杨书旺拿着“小红本”,建鸡舍、进鸡仔,马父则请人帮助这个未来的女婿搞玉米制种,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200多农户都争相贷款搞制种,到了秋后收获的时候,全村玉米制种收入200多万元,大伙儿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书旺的孵化厂也办得红红火火,每月出栏雏鸡8万多只,成了周边养鸡场的抢手货。
  在品尝了丰收的喜悦的同时,两个人的爱情之花也越开越艳,年底,他们新盖了3间大瓦房,甜蜜地结合在一起。新婚之夜,书旺拉着马芳的手风趣地说:要不是小额信贷,真不知道你“飞”到谁家做媳妇!
  兄弟搞起擂台赛
  在武邑县刘辛庄村,没有什么门路的刘金生兄弟四人,这两年富了。究其原委,老大刘金生激动地说:是小额信贷让俺弟兄四人混出了个模样。
  2000年,凡事要强的刘金生在信用社贷了5000元钱,买了拖拉机,承包了30多亩地。见三弟金华外出帮工退了地,金生又把三弟的10多亩地包了过来,搞起规模种植。这一年,金生精心伺候,庄稼长得格外好,光黄豆就收了8000多公斤,收入近2万元。
  金华看在眼里,心里不是个味儿。这年秋后,他找到金生,说什么也要要回自己的地,他不信大哥能做到的自己就做不到。老二金铃是村里有名的“棋迷”,看着大哥靠小额信贷发了家,再也“坐”不住了。他跑到金生家里说,我不能让人看瘪了,从今天起,我和老四金刚也贷点款,咱们弟兄摆个擂台赛,看谁干得好!
  去年,金生兄弟四人用贷来的款子承包了100多亩闲散地,种上了棉花、花生、玉米等,兄弟四个摽着劲儿干,天天“泡”在地里。转眼到了秋后,一算账,兄弟几个乐了,金铃更是喜得合不拢嘴,去年他收入了3万多元,超过了金生。
  打工村里“凤还巢”
  一个500户的村,大棚就有594个,棚菜收入达600多万元,这个村是饶阳县同岳乡的沃地村。
  3年前的沃地村可不是这样,因为穷,全村有三四百人外出打工。2000年春,乡信用社的同志三番五次找刚从黑龙江回原籍的宋立国、宋立冬兄弟做工作,希望这两位头脑活络的农民带头搞信贷,兄弟俩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靠小额贷款各建起了两个大棚,仅一年时间,即收入6万多元。
  看到宋家兄弟靠小额信贷发了家,许多在外打工的人们坐不住了,纷纷回来包地搞信贷,仿效宋家兄弟建大棚。乡信用社主任耿广恒描绘人们办证的情景时说:当时正是七月天,屋子外面的太阳喷着毒火,屋子里面挤满了等着办证的群众,热得喘不过气来,他干脆光着膀子,脚踩一盆水,给大伙儿办手续,300多个打工仔,整整办了两天两夜,共贷出200多万元。
  还是那片天,还是那片地,亲眼看到沃地村巨大变化的老支书赵明节感慨万端地说,“过去离家出走为谋生,如今信贷富民‘凤还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