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给青藏铁路施工带来重重困难——筑路大军克三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5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给青藏铁路施工带来重重困难——
筑路大军克三关
  本报记者 江绍 高皮树 义彭俊
  制氧站上高原
  缺氧是高原施工的第一大难题。
青藏高原不仅缺氧,易引发高原病,还有高寒和大风。年极端最高气温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年平均大风天数115—160天。恶劣的环境使“世界屋脊”的很多地方成为人类的“生命禁区”。
  然而,24000多名筑路职工却日夜奋战在高原。他们为青藏铁路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为了逐步适应高原环境,初到青藏高原之际,建设者们普遍休整一周左右,然后,再逐步增加海拔高度和劳动强度。
  至于氧气袋和氧气瓶,则摆在了职工宿舍。一些工地也采取了供氧措施。海拔4900米的“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大气含氧量只有10.07%,低于人类生存需求12%的极限。我们来到工地没走几步,就觉心慌气短、头晕脚软。就是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制氧站。中铁20局投资800万元建立了制氧站,实现了隧道内弥漫式供氧,大大增加了隧道内的氧气含量。
  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青藏铁路沿线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一级医疗机构设在各项目部,主要配有常规医疗器械和2—4名医务人员,职工患病半小时之内能得到救治;二级医疗机构(也称工地医院)主要建立在各局工地指挥部,配有较齐全的医疗设备和8—14名医务人员,伤病员在1小时内能得到有效救治;三级医疗机构由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委托兰州铁路局和西藏军区总医院在唐古拉山北、南段施工沿线建立,以保证伤病员在2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治。据介绍,青藏铁路正式开工一年来,全线没有发生一起高原病死亡事故。
  保护“大冰柜”
  青藏铁路多年连续冻土地段有550公里,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第二大难题。
  冻土层水分含量大,遇冷冻结膨胀,遇热融化下沉,导致铁路路基变形和破坏。要修建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要使这一钢铁基业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必须攻克冻土难关。为此,40多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对冻土地区筑路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
  在清水河工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张鲁新教授对记者说:“我国在冻土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青藏铁路开工以来,进行了多处冻土施工试验,取得了新的成果。青藏铁路能够解决冻土问题。”
  解决冻土问题的思路是,减少人为干扰,保持冻土这个“大冰柜”的温度稳定。为此,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在一些路段,可以看到石片垒成的路基。专家们说,石片路基比沙石路基通风能力更强,等于给路基加了个冷暖空调,使其基本保持冻土的温度稳定。
  清水河,不见河水,中铁12局却在这里修建青藏铁路最长的大桥。记者在一台钻机前看到,从深土中掘出的岩芯,简直就像一个大冰坨子。中铁12局集团公司青藏指挥部指挥长余绍水说:“清水河一带冻土含冰量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极不稳定,为了确保铁路质量,我们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方法。这座桥全长11.7公里,要修筑2880个桥墩。”
  给藏羚羊让路
  记者采访中听到了这样一则新闻:6月21日,在可可西里施工段,工程指挥部决定将近8公里施工现场的彩旗、彩幅全部撤除,夜间停止施工,施工机械全部撤离现场,留出十天的时间让成群迁移的藏羚羊安全通过。这只是青藏铁路保护生态的一个小小花絮。
  青藏高原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起于格尔木、止于拉萨的青藏铁路,纵贯青藏高原腹地,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三个自然保护区,环保工作举世瞩目。而这一大片区域,生态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生态,成了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在格尔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坚介绍环保工作时,用了这样一句话:“青藏铁路的环保工作,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严格的。”2002年3月,总指挥部专门设立环境监理站。4月,总指挥部与青海省环保局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并且,总指挥部和各参建单位也分别签订了环保责任书。上述措施,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均属第一次。
  为了落实环保工作,青藏铁路总指挥部制定了工地环保“五不准”,即“不准随意损坏植被,不准随意开辟施工便道,不准随意设临建工程,不准采撷珍贵药材,不准捕猎野生动物”。同时,将环保工作纳入优质工程评定范围,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开工之初,中铁三局集团公司有个项目队的挖掘机转场,驾驶员越界行驶了一小段路程。上级领导发现后,当即决定责成该施工单位恢复被碾压植被,对工程队罚款2万元,对队长、书记、技术主管各罚款2000元。同时,召集各工程队领导开现场会,引以为戒。
  修建青藏铁路,在造福青藏两地人民的同时,也要实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如今,这成了青藏线上每一个人的心愿和自觉行动。在长江源沱沱河工地,一位来自长江下游的职工作了一首诗:“家住长江尾,来到长江头,保护长江源,就是保护家乡水。”(附图片)
  压题照片:中铁12局承建清水河特大桥,钻机在打桥墩孔。黄杨摄
  中铁四局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中铁四局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