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怎样让农民得“实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6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话

  怎样让农民得“实惠”
田金昌
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各级党委、政府及村党支部、村委会为广大农民群众办了许多好事。细分起来,农民群众有几种实惠。
一是等值的实惠。政府花了1元钱,群众得了1元钱的好处,比如为贫困户排忧解难,送钱送物。二是超值的实惠。政府花了1元钱,群众得到3元甚至5元的实惠。比如,政府投资扶持产业龙头项目的发展;一些城郊村的村委会把卖地的钱不是直接分掉,而是通过房地产开发,既给群众带来了实惠,又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增加了集体收入。三是表面的实惠。一些政府部门从上面跑来一些项目资金、支农扶贫资金,不是通过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确定投资方向,而是凭主观意志搞政绩工程,不但没有增加群众的收入,反而浪费了土地、劳力等资源。
由此可见,同样数量的资金由于政府(或村委会)不同使用方式和方法给群众带来了不同价值的实惠。为了让群众多得真实惠、大实惠,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必须要学会“四则运算”:一是做好加法。就是老老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帮扶,例如为农村修桥、铺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农村没有生产能力的特困群体,大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二是把握规律学做减法。领导干部必须努力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坚决把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旧习惯、旧做法剥离出去,让群众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实惠。三是不断创新敢做乘法。就是要算好成本与收益、投入与产出,少花钱、多办事,把钱用在刀刃上,使政府的投资产生“乘法效应”,帮助群众创造“超值的实惠”。四是以民为本少做除法。就是要求领导干部珍惜民力,少做无用功,少花冤枉钱,少做表面文章,集中财力干真事、干实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