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阅读
  • 0回复

一本好的文论教材——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6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一本好的文论教材
——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
刘谦
当历史已经跨进21世纪的时候,我国的许多人文学科教材纷纷以“跨世纪”的姿态展示着自己的新容貌。创新,已经成了人文学科教材编写的“主旋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周忠厚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是一部这样的好教材。
创新,作为《教程》的灵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理论内容的创新。《教程》重在言“史”而又不止于言“史”,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研读《教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传播与发展的一般知识。其创新表现在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以宽阔的胸襟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
其二,理论架构的创新。面向新世纪的优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教材,其理论架构也应该是创新的。长期以来,一些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的专著或教材,在理论架构上陷入了某种“程式化”的误区,千篇一律,少有新意。而理论架构的陈旧必定导致理论内容的陈旧。《教程》的创新特色在其理论架构上表现得也十分突出。全书四编,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每一编的内部,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了数量不等的章和节。
创新,就意味着突破。从《教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编撰者对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的“封闭性”的突破。
以往的各种“马列文论”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某一观点的时候,只对这一观点产生的直接的“时代背景”做简单而局促的介绍,而一般都不讲述产生它的更为广阔的理论环境。岂不知,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年代起,西方的精神生产领域就思潮迭起,流派纷呈,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产生、发展和传播的现实的理论环境。因而,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是绝对不能离开对它的现实的“理论环境”的了解和把握的。应该承认,既往的各种封闭没有给予经典作家之外那些马克思主义著作家们以应有的重视。新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必然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
《教程》对上述“对外的封闭”和“对内的封闭”两个方面都做出很好的突破。《教程》不仅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形成、发展和传播的直接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的阐述,而且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更为宏阔的理论环境的阐述。唯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领略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丰采。
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而言,创新不仅意味着要“突破”那些陈旧、过时的东西,而且还意味着要“坚持”那些必须坚持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我国今天的人文科学研究中,能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它既关系到人文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也关系到人文学科“创新”的方向。不可否认,在我们的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始终存在着某种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现实强烈地呼唤:我们的人文科学领域能出现更多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好专著、好教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