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老八路作风回太行——长治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9
第4版(要闻)
专栏:

  老八路作风回太行
——长治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纪实
本报记者 段存章
  记者最近在山西长治市采访,听到不少干部转变作风的新鲜事,并且从当年朱德总司令题写报头的“武乡小报”上看到老八路作风留下的新足迹。
  今年正月十六一大早,武乡县委常委会在王家峪召开,领导干部踏着积雪和泥泞,走进老百姓家里吃派饭,坐在炕头唠家常。村民朱树国说:“常委会开到山沟里,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常委会后,武乡县的领导干部送“富”下乡,县委书记师义昌带着1万多只扶贫雏鸡送到王家峪村民家里。
  长治市委落实“三个代表”,转变干部作风,从学习申纪兰开始。申纪兰是一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她把自己的根像松柏树一样深深扎在平顺县西沟村,从50年代起一直住在普通农家的小院里,过着简朴的生活。她为使西沟富起来,四处奔走,筹办企业生产核桃露,又在太原办起“西沟人家”饭店。去年她用自己获得的2万元母亲河奖金打了一眼600米的深井,使祖祖辈辈缺水的西沟人吃上了清甜水。今年正月初九,市委常委会在西沟开会,请申纪兰给大家上党课。市委常委们从申纪兰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联系思想和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
  市委书记吕日周带头到沁县漳源镇蹲点。这里是浊漳河的源头,极为偏僻和穷困。记者在他的房东、50岁的女党员陈桂香的笔记本上看到一篇学习“三个代表”的心得:“市委书记吕日周和我共同学习了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吕日周同志给我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走致富奔小康的路,党员就是火车头,是一个家庭的带头人。’他的话讲出了我的肺腑之言,是我多年的梦想,所以,我趁这个大好机遇,全家共同制定出致富计划。”陈桂香的母亲周爱成是当年的地下党员,今年已83岁,谈起吕日周在她家的情景,她说:“他坐在炕上一起跟俺剥玉茭,和当年的抗日干部一样。”
  记者走进漳源镇党委、政府机关,看到大门上书写的条幅:“早起晚睡谋发展,脱皮掉肉拼命干。”今年1月8日上任的镇党委书记刘耀清到西沟参观,听申纪兰说:“要想工作搞得比别人好,就得睡得迟、起得早;要想自己活的比别人强,就要工作得比别人忙。”他认识到,漳源没有脱贫致富,就是因为人懒。治懒先要治干部,让干部勤起来,忙起来。今年春天,全镇干部带领群众在荒山上栽下核桃树13万多株,还引进6000只山东鸭,从安徽招聘来养鸭技术员,购回一批幼鹅,沉寂多年的山村欢腾了起来。
  “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追究责任使工作落实”,这是长治市委、市政府发扬老八路作风,落实“三个代表”的方法。有一天,吕日周骑自行车到沁源县王陶村调研,发现学校23名教师没有按月领到工资。他把分管教育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教委主任叫到沁源,开了现场会。会议形成一个共识,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经过认真核查,市里花500多万元为教师补发了工资,并处理了有关责任人。
  “我为群众倒杯水,我替人民捎句话,我给百姓办件事”。由市委倡导的这项联系群众活动,已经在市委机关门前开展。机关大院门口设立了茶水站,各科室干部与群众亲切交谈,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同时,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到街头、广场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
  “吃尽千辛与万苦,换来百姓夸党夸政府”。一年来,长治市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干部平均每人下乡调研40天,在基层讲党课5次,解决问题27个。全市有1万名干部长期进驻105个企业、3500个村庄,千余名县处级干部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上党大地涌动着一股干部下基层、讲党课、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