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新起点上的“从娃娃抓起”——中国足球“诊断书”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9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足球反思大论坛

  新起点上的“从娃娃抓起”
  ——中国足球“诊断书”之四
  本报记者 汪大昭
  1985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观看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后说:“我们中国足球运动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整整17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身到足球运动当中,当年出生的孩子都长到了可以进入青年队的年龄,而中国足球依然被后继乏人所困扰,少有出类拔萃者,整体水平不高。中国足球这一代娃娃的培养不甚成功,现在应当给未来的娃娃创造些什么呢?
  中国足协副主席董良田:足球运动不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就没有人才资源。从娃娃抓起,是要让孩子们热爱足球。现在的状况是一边讲重视,一边又不见效。
  中国足协副主席陈成达:中国人口那么多,青少年足球资源没有开发出来,外国人很不理解。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是件苦差事,没人愿意干。13—19岁的队伍不稳定,也没有健全的课余赛制,光靠业余体校和全国性比赛,难以发现和锻炼大批青少年足球人才。
  中国足协副主席王钧:中国足球要准备长期作战。青少年足球喊得响,落实不到位,十几年过去还是老样子。足协应当像抓体育产业那样来抓青少年足球。
  中国足协副主席万进庆:足球是竞技体育的资深项目,培养优秀运动员,生产周期很长,不急不行,过急也不行。足球改革以来,眼前的事情和救急的事情多,战略研究滞后。俱乐部与地方争夺青少年球员,业余训练市场化,短期行为与长期目标不协调。俱乐部忙于应付联赛,雇人打二线队的比赛,体育局组建二线队为应付全运会,致使人才资源分散。
  (记者:跻身世界足球强国之林,先要建造人才之林。近年来,中国足协决意将工作重点向青少年足球转移,每年为此投入数百万元,并采取举办夏令营、培训教练员、设立分龄联赛和严查虚报年龄等举措。可以说,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足协副主席李富胜:球员的文化水平基本上是小学生,智商很高,思维低下,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许多教练员宁肯在成年队打杂,也不去二、三线球队执教。在少年队或足球学校执教还可以从家长手里挣到灰色收入,最不愿去的就是青年队。
  中国足协副主席崔大林:大家都在抓娃娃,其实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质量高低。有些教练员没有经过培训考核,就去教孩子踢球,那是误人子弟。国际足坛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大赛,中国足球基础水平很低,必须尽早起步。青少年在身体发育时期,力量、灵敏性等素质都有不同的提高期,稍一放松,就错过了打基础的最佳年龄。
  中国足协副主席容志行:从现有队员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内,中国队的球员素质和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不要以为下届世界杯赛也准能出线,足协应当更多地考虑培养人才。中国足球的后备人才没有构成群体,不是尖子里面挑尖子,而是矬子里面拔将军,致使大赛用人没有把握。有些教练员已经无法提升档次,送教练员出去深造要有批量,而不是一两个人。
  (记者:没有优秀的教练员,就没有出色的运动员。教练员水平不高制约了足球整体实力的进步,已经成为足坛内外的共识。足球改革是在社会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逐渐远离了走在改革前沿的足球圈,“不当小孩王”的传统观念也在影响着教练员的执教选择。)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李强:韩国教练员对短道速滑世界冠军金东圣这样的明星同样严格要求,同时,韩国队重视后备人才培养,队伍更新很快,根本没有离不开尖子队员的顾虑。
  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渡:队伍的衔接不仅有年龄结构问题,还要注意训练体系和技术风格的衔接。中国足球和篮球都存在好苗子送上去用不上的现象,因为有些青少年球员不符合高一层次队伍的风格和要求。应当确定一种符合项目规律和国情特点的风格,从青少年到国家队都这么练,避免一个教练一种练法。
  (记者:理顺人才梯队之间的关系,可以减少青少年球员成长过程中的“夭折”和成材后的无谓损耗,即使将来出色的新人多了起来,人才培养的内在衔接仍然非常重要。从娃娃抓起,最终要形成人才辈出和层出不穷的足球土壤。中国足球需要营造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取代闭门造车,使足球娃娃们的健康成长有所保障。)(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