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夕阳红似火 放歌新时代——记总参谋部老战士合唱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10
第1版(要闻)
专栏:

  夕阳红似火 放歌新时代
——记总参谋部老战士合唱团
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 马晓春 本报记者 李舫
夕阳正红,人生的晚晴如火如荼;歌声飞旋,颂扬着共和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首都北京,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人:年轻时,他们南征北战,青春热血献祖国;步入晚年,他们放声歌唱,似火夕阳颂时代。从基层部队到高等院校,留下了他们风尘仆仆的足迹;从革命老区到城市社区,回荡着他们激情飞扬的歌声。他们就是平均年龄70岁的总参谋部老战士合唱团。
  ——300场义务演出,50万热情观众,凝聚着他们对社会的奉献,也凝聚着人们对这些老兵的情感。
  歌唱的生命永远年轻
  不穿军装,依然透着军人的威武;白发苍苍,却个个精神矍铄。这支歌者的队伍里,有原副总参谋长何正文,有曾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独臂将军”彭云清,有获得“特级飞行员”勋章的女飞行员薛文淑……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张张沧桑的笑脸,组成了这个最初为了让老战士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建立的家,担任过志愿军政委和50年代“将军合唱团”指挥的开国上将李志民被聘为名誉团长。
  老红军李长宽还清楚地记得15年前那个建军节前夜,合唱团首次排练的情景:紧握住老战友的手,一同生死走过的日子仍历历在目;唱起熟悉的军歌,老战士们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很多年没这么高兴过了。”
  歌声,让老战士们焕发了青春;歌声,也把这些散居在各个干休所的老军人们重新集合到一起。
  古稀正当时,花甲还年轻。合唱团成立之初,懂音乐的人不到10%,为了识谱、记歌词,老战士们就像当年在战场上枪不离手一样,“歌片”不离身,走到哪背诵到哪。74岁的李霖,更是与5岁的小孙女一起学习钢琴,在70岁那年考过了钢琴3级……
凭着这种执著和认真,“老战士合唱团”唱红了军营,唱红了北京,也唱红了全国。今天,合唱团成员已由最初的十几名发展到600多名,成为拥有9个分团的全国最大的业余合唱团,先后获得全国老年电视合唱比赛金奖等66个全国和全军性大奖。
  艺术的丰收,来自老人们辛勤的付出,更因为他们对这些歌曲咏唱的时代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长征》、《太行山上》、《宝塔山》……那是他们真真切切走过的路,那是他们的战友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火热青春。
一首老歌,就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页无法忘怀的历史。歌声延续着不老的豪情,歌声诠释着歌者永远年轻的生命。
燃烧的激情永随时代
硝烟战火熔铸的忠诚与信念,永驻老战士们的精神家园。把这忠诚与信念融入歌声,老战士们用燃烧的激情放歌时代。
时光回流到几年前。一次,几位老同志听到营院里的战士们在拉歌,唱的竟是“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们陷入了沉思: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伟大的时代、壮美的事业需要高昂的旋律。
正是秉承着这种理念,15年来,围绕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军队,合唱团先后创作改编了《永远年轻》、《祝福你,祖国》等120多首合唱歌曲和舞蹈《香香紫荆花》等160多个文艺节目。这些节目以向上的主题和高雅的格调鼓舞人心,给人启迪,已成为合唱团每次演出最受观众欢迎的“重头戏”。
去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看完电视,合唱团副团长、74岁的王绍康思绪万千:唱什么?就唱“三个代表”!当他把想法告诉平时喜欢作词的董铁志时,两位老兵不谋而合。整整四天,反反复复几十次修改,一首《坚决贯彻“三个代表”》诞生了。
作为全国知名业余文艺团体,合唱团曾登上人民大会堂的庄严舞台,也曾走进北京音乐厅的艺术殿堂,但最让老战士们想往的,还是他们奉献过青春的绿色军营,洒下过热血的老区、根据地。在部队,在学校,在乡村,在街道,合唱团的歌声响到哪里,就把党的优良传统带到哪里,把时代的文明新风播撒到哪里。
2002年7月3日,北京郊外某装甲团。因为“老战士合唱团”下午要来演出,团里一大早挂起了欢迎的横幅。但让战士们诧异的是,这一次横幅出现的地方不是礼堂,而是操场。
35摄氏度的大热天,70多岁的高龄,太阳底下能行吗?官兵们心里犯嘀咕。
然而,一曲《八一军旗高高飘扬》,合唱团老人们的歌声比战士们拉歌还要响亮;舞蹈《再过一把当兵的瘾》,女团员们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而表演唱《送红军北上抗日》的旋律一起,则把观众们带到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共和国两代军人在这里相对,从那些明亮纯真的眼睛里,老人们读出了人生最珍贵的价值;从那些皱纹华发里,年轻的士兵们感悟着历史和激情。
战士的情怀永不更改
舞台上的旋律悠扬激越,舞台下的故事更加动人心弦。
这是一份特殊的协议书:“为了促进松林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甲方决定投资整修祖居‘松庐’后,长期无偿借给乙方组建松林村的‘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之用……甲方:邓频喜,邓源喜,乙方:广东梅县石扇镇松林村村委会。”
关于协议书的前因后果,合唱团成员、现年81岁的邓频喜向我们娓娓道来。
2000年,邓频喜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家乡贫困的面貌刺痛了他,而乡亲们精神生活的匮乏更让老人不安。他立即打电话给住在广州的弟弟邓源喜。两位节俭的老人决定拿出8万元积蓄,把老家的十几间房子修葺一新,建立老年人、青少年的活动中心和村民文化广场。
像邓频喜一样,合唱团的老兵们不仅为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带去了歌声,也带去了他们对这块土地的希冀。
安塞、碟子沟、黄安根……黄土地上这些熟悉的名字,一次次唤起傅英杰对过去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2000年,他率团重回延安。看望老房东,老乡却似乎欲言又止。傅英杰放心不下,两个月后,他再次来到延安,这才得知:由于缺钱,碟子沟老乡想给孩子们盖小学的愿望多年来没能实现。
年迈的傅英杰多方奔走呼吁,终于筹足了款项,第三次奔赴延安,把钱送到了老乡手中……
在歌唱的舞台上,老战士们倾情演绎着艺术的魅力;在人生的舞台上,老战士们展示的是人格的魅力、老兵的情怀。
合唱团第一任副团长李平是合唱团里军容最严整的老人。作为总参军务部原副部长,李平对军人的仪表格外关注。参加合唱团活动之余,他总是站在部队大院门口,当一名“编外纠察”……斯人已逝,说起李平,人们却似乎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穿着洗得发白却依然笔挺的军装,左臂上戴着“纠察”臂章,右手拿一个小橡皮槌,看见军容不整的士兵,总要走上去“敲打敲打”。
…………
15年夕阳似火,喜怒与哀乐,老人们一起分享;15年为时代放歌,歌声与激情,感染了千千万万人。
歌声穿越时空,谱写着老战士们金色的人生晚秋;
歌声穿越时空,倾诉着老战士们不变的信念与追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