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赤诚托起高原梦——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风火山多年冻土定位观测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12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赤诚托起高原梦
  ——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风火山多年冻土定位观测站
  赵肃菖
  青藏高原风火山,这一生命禁区中屹立着一座为攻克青藏铁路筑路技术难关、破解世界高原多年冻土难题而默默奉献了40年的科学观测站。这是世界上唯一高海拔多年冻土的科研基地。
  风火山海拔4780米,这里空气稀薄,荒无人烟,气候极端恶劣,是生命禁区中最为险恶的区域。40年来,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战天斗地、征服自然、勇攀科学高峰、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了高原多年冻土研究的科学奇迹,谱写了一曲实践“三个代表”的英雄壮歌。
  铸造“风火山精神”
  雪域高原,荒漠戈壁,稀薄的空气令人头痛目眩,心慌胸闷,脸色发紫,鼻子出血,徒步行走,两腿沉重得像灌了铅似的。
  在这生命的禁区,建站的艰苦难以想象,长期开展工作更是要付出巨大的牺牲。而定位观测站的同志每次都要身负20多公斤重的观测仪器和防身武器,往返于几公里的观测点、场进行观测……
冬天,一个点一个点地读取、记录数据,1000多个点观测下来,浑身冻得僵冷。为确保抄下的数据准确无误,观测人员手指冻伤,也不戴手套。特别是大雪过后,皑皑的白雪反射着强烈的阳光,刺得眼睛针扎似的疼,当时没有防护眼镜,有的同志得了雪盲。
  夏天,他们冒着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时而大雪纷飞,时而冰雹阵阵的恶劣天气,甚至还常常冒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滚地雷”、龙卷风出去观测。
  夜晚上山观测,随时都会遭受到野兽的袭击。
要保证青藏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必须探明多年冻土的深度和准确掌握不同气候条件冻土上限和下限的变化规律。冻土层坚硬如铁,当时没有合适的钻探设备,开凿极为艰难,科技人员就用钢钎大锤,把钢钎烧红往下打,8磅大锤连续挥动十几下,就累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就轮换着打,第一个人打完后躺在地上喘会儿气,第二个人接着打……
副研究员马宗龙,把全部生命献给了多年冻土地区房屋建筑工程的研究。他在身患严重胃病的情况下,仍然奋战在风火山,长期带病坚持科研。由于身体的透支和体能的超耗,年仅58岁他就过早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科研事业。
  像马宗龙这样英年早逝的科技专家还有冯连昌、赵西生、林陇安、娄安金、贾国朝,好干部刘庆中,好工人任承先。风火山永远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风火山观测站这个英雄的群体,用理想信念、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共同铸就了“以苦为荣,勇于创新,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风火山精神”。
  摘取冻土科研的桂冠
  能在风火山生存下来,是个奇迹,而在风火山上坚持科研,是更大的人间奇迹。
  雪域高原驰铁龙是青藏人民的世代期盼。风火山科研人员坚信,铁路总有一天要修上世界屋脊,美好的愿望一定能实现!凭着这种理想和信念,他们40年矢志不渝,坚守风火山,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先后开展了气象观测、太阳辐射比观测、地中热流观测、不同地表热对比观测、冻土力学观测、深孔地温观测等23个试验路基观测,测取了1200多万个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各种气象条件和地温变化的数据,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区域冻土、冻土力学、热学、路基、桥涵、房建、给排水、建筑材料、生态环保等9个专业领域和36个相关课题进行了研究,为突破高原多年冻土区的筑路技术难关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冻土路基研究是青藏铁路土建工程的关键,主要存在“冻胀”、“融沉”两大技术难关。丁靖康研究员运用热桩技术解决“冻胀”和“融沉”,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批用于土木工程的热桩,并成功地应用于青藏公路的冻土病害防治之中,创造出了解决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地区“冻胀”和“融沉”的新技术。
  冻土专家刘铁良,根据对风火山483米试验路基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形成了一套在高原冻土地区通过铺设草皮、植被来保护铁路路基的办法,其所运用的数据和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出青藏高原冻土地区路堑边坡保温层的最佳厚度,他的这一理论成果被国内高原冻土学术界称为“铁良公式”。
  陈卓怀、励国良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冻土桥涵专家,一直从事高原冻土桥涵研究,他们大胆创新,采用了钻孔灌注桩、钻孔插入桩、钻孔打入桩三种方法,对桩基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推力进行反复试验和探索,提出了冻土桩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三种桩基适用范围。他们撰写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桥涵基础类型及埋置深度》、《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桩基试验研究》,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冻土会议上宣读,被收入国际冻土会议学术论文集。
  中科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小铭研究员,围绕青藏铁路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持久攻关,主持并参与编写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铁路修建的研究——路基工程》和《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勘测设计细则》,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40年艰苦探索,40年不懈奋斗,他们用心血乃至于生命凝结成了29项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就,他们的开创性研究令国际同行叹服。西北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凭着对祖国、对科学火焰般的赤诚,将冻结在青藏高原的共和国梦想重新托起,闪亮地展现在雪域高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