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做一点有意义的事——退休女工查文红的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3
第1版(要闻)
专栏:

  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退休女工查文红的选择
  本报记者 王伟健
  新年前夕,查文红又一次踏上了上海到安徽砀山的火车。在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典型之后(本报去年12月25日一版头条曾作报道),这是她回魏庙小学最不容易的一次——等着她的是许多场报告,还有不少应酬。但是,再忙,她还是坚持回到了瑟瑟冬日里的魏庙。“从1998年到砀山以来,我的每个元旦都是和孩子们一起过的。”那里,有翘首以盼的乡亲和学生们。
  火车上,查文红想起了第一次去砀山时的情景。1997年,她听说资助的学生马小峰因为奶奶病了而无钱读书时,查文红请了假,从上海赶到砀山曹庄镇。“那是怎样贫困的一个家啊。没有门框,床上铺着晒干的玉米皮。”当地的经济和教育状况,让这个插过队、当过8年代课老师的上海人受到很大震动,她决心退休后为当地教育尽一份力。
  1998年,45岁的查文红提前退休。一向以工作为乐的她,一下子像“失去了什么”,“整天无所事事”。她在日记里写道:“我只要活得有点意思,有点价值,能对得起自己,也能为别人干点什么。”她要为自己选择一条实现自我的道路,于是,查文红从上海来到淮北魏庙小学,当起一名不拿一分钱的义务教师。
  当地的生活条件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虽然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开始,查文红还是很难适应。一年之中有9个月干旱。饮用的水中上有浮尘,下有沉淀物。四季是白菜土豆,就连想吃一口青菜也难以办到。
  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精神上的。离开家庭,最害怕的是孤独,乡情和亲情总是与她纠缠着。上海有很多人不理解查文红的行为:“虽然退休金只有800元,至少要比去砀山吃苦来得舒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很多次,查文红都是偷偷摸摸地去,偷偷摸摸地回来,连亲朋好友都不知道她的行踪。而砀山当地也有人说她“脑子有问题,不然怎么会从大上海来到贫困的砀山”,并断定她不会呆很长时间,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领到别的班。第一次考试,查文红简直不敢相信,47名学生中,有30多人不及格,平均成绩只有16分。
  在走访了44个家庭后,查文红明白了要当好一名老师,要让乡亲们认可她,首先得和他们打成一片,而语言又是个大问题。
她努力地使自己能够听懂孩子们带着浓重砀山口音的普通话,同时也让孩子们能听懂普通话。经过努力,当年的期末考试,她的班级成绩平均分达到91.87分,成为当地20多所学校中成绩最好的。
  除了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外,查文红还把城市文明一点一滴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中去。她所教的班级当初在上课前喊“老师好”时,很多当地的老师对她说:“我们这里不兴这一套。”但现在,整个魏庙小学在上课前都会听到一阵阵响亮的“老师好”。她的行动征服了当地的乡亲们:“真不容易,一个上海人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了。”
  “其实,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容易的,我只是坚持在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每次面对记者的提问,查文红总是这样回答,“每个人都想去做有意思的事情,我只是有个机会去做了。”就是这样的想法,让她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能够真诚地付出。而她的真诚付出也获得了回报。
  2001年12月31日上午,查文红来到魏庙小学。“查老师回来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学校,把查文红围在中间。“你咋才回来啊。”孩子们扑向月余未见的查老师,哭成一片。“查老师,我们天天想你”,他们拉着查文红的手,怕她再走开。50多岁的魏大娘抱住查文红:“想你呀,俺们来开家长会没见着你,都哭了。你回来了……”闻讯赶来的乡亲们也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晚上,查文红所教的四(一)班举办了一次联欢晚会。自从1998年查文红来到这个班级,每年的元旦、中秋都要和学生一起开一个联欢晚会,节目由学生们自排自演。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是“说说心里话”。孩子们从椅子上站起来,一个个说开了。“老师,我的心里话是——不让你走。”有个孩子这样说。查文红故意问孩子:“那老师什么时候可以走呢?”“永远不要走。”“那老师老了,你们也做了爸爸妈妈,那谁来照顾老师?”“我们大家都来照顾你。”孩子们使劲地嚷起来,还有学生说:“将来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老师。要像我们的查老师一样,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像妈妈一样关心学生。”那一晚,查文红觉得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我是共产党员,做了这么一点小事,也是应该的。但乡亲们却给了我这么多的回报。”查文红说,“我舍不得这里的乡亲和孩子,我会继续留在这里教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