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印楝”全身都是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14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大观

“印楝”全身都是宝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得知一个中国考察团正在昆士兰大学考察生物农药技术及其发展前景,记者也正好按计划到昆士兰州采访,于是顺便采访了昆士兰大学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学院。来到那里,马科姆·韦格纳教授和拜伦·冉卢克教授正分别在向云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杨崇汇率领的政府考察团介绍印楝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简况。接着,昆士兰大学研究员马德玲博士和研究印楝经济和政策的辛廷慧博士对印楝从引种、栽培到采收、提取作了详细的介绍。
  印楝,即印度楝树,生物学名为“AZADIRACHTA INDICA”,系1000多年前旅居印度的西亚穆斯林给起的名字,意为“高贵自由的印度树”。因其果实中的印楝素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印楝在印度被称为“乡村药店”。随着科技的发展,印楝除了继续发挥传统的医药作用外,还具有极高的生物农药等价值。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在开发印楝生物农药、印楝肥皂、印楝牙膏等产品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楝树在中国分布也很广,品种有苦楝、川楝、南岭楝等。但由于可以用来开发生物农药的楝素等主要成分大都含于树皮和树根,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无法进行开发和利用。因此,对印楝的开发利用也成了中国有关地区的主攻方向。
  印楝果实中含有印楝素A、印楝素B、印楝素D、苦楝三醇等成分。印楝素制剂可防治棉铃虫、三化螟、菜青虫、地瓜线虫、斑潜蝇以及烟草、茶叶和瓜类病害等200多种病虫害,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安全和保护生态等优越性。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统计,全球每年约100万人因使用化学农药中毒,2万人死亡。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在农产品上大量残留,威胁着多种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要从根本上解决威胁生态和生存的问题,发展无公害生物农药无疑是一个方向。
  澳大利亚于100多年前开始引种印楝。1968年以后,开始规模引进,一方面用以恢复废弃矿区植被;一方面进行生物研究和开发。澳大利亚在印楝的选种、栽培、印楝素提取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处于国际领先行列。近几年来,澳大利亚积极开展与云南省在印楝技术方面的密切合作。经过韦格纳教授、马德玲博士、辛廷慧博士等专家学者对中国的实地考察和试种,他们认为云南省种植印楝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省也不失时机地利用澳大利亚提供的引种、栽培、生物开发等全套技术,努力变生物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目前,云南的印楝种植面积已达10
  多万亩,还将结合退耕还林,继续扩大印楝种植,带领农民走向富裕。同时重点扶持从事印楝生物开发的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印楝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云南还将在重视国内市场培育的同时,着眼于国际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在与澳大利亚企业的合作中,以产、供、销一条龙的方式走向国际市场。
  澳与云南在印楝生物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正在向前迈进,相信这一科技成果将为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一份贡献。
(本报布里斯班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