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立足国情 扩大就业——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2
第9版(理论)
专栏:

  立足国情 扩大就业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
本报记者 胡欣
记者: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扩大就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之一。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入世后我国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的情况下讨论扩大就业问题,意义何在?
  张卓元:宏观经济管理一般讲四大目标:稳定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就业一直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1993—1997年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比较突出,政府把治理通胀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几年努力,我国的物价水平下来了,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也较好,而经济发展速度与充分就业问题却变得突出起来。而且,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这两大指标相互关联,比如今年我国的发展速度若达不到7%,就很难增加几百万个就业岗位。
  记者:人们注意到,2002年各国领导人的新年献辞都突出强调要振兴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包括采取措施减少失业人数。
  张卓元:各国一般都把充分就业,或者说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现在研究就业问题,还是用各国通用的“失业率”概念取代我们一直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好,因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没有反映全面的情况。比如,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1%,这个数字一是没有包括国有企业六百多万下岗职工,因为他们与企业没有解除劳动关系;二是没有包括由于各种原因未进行登记的失业人口,像集体企业下岗职工。
  失业群体的存在,是社会的一种不稳定因素。美国失业率是5%多,欧洲是10%左右。但后者实行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劳动力流动比较大,不至于危及社会稳定。我国目前存在一千多万城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则是三千多万,他们的收入水平处于社会最低层,如果不重视就业问题,这种失衡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记者:您刚才提到经济增长速度与扩大就业相互关联。在全球经济的颓势中,人们听惯了“亏损”和“裁员”,而谈到中国,则是令人羡慕的增长预期。
  张卓元:是的。近一年多来,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我国7.3%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真是“一枝独秀”。去年“9·11”事件后,有人提出利用世界经济走低、贸易增长放缓这个机会,把我国2002年的计划发展速度压低一点。但多数人认为不行,还是要保证7%,否则许多社会矛盾特别是增加必要的就业岗位问题就不好解决。按照“十五”计划,今后五年要实现两个四千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四千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四千万人。五年八千万,每年就是一千六百万,任务很艰巨。“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就业人口增加不是很快,尤其是2000年只比上年增加二百多万。这还只是城市一块,不包括农村一点五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这种情况是在7%以上这么高的发展速度下形成的。可见,今后要大幅度增加城镇就业人口,任务极其艰巨,没有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很难实现。不仅如此,我国的国情是,城镇就业问题尚未与“三农”问题联系在一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增加农民收入在于减少农民”,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可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更增加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记者:对于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的认识逐渐清晰了。近来有人提出“就业优先”,这里的“优先”是相对于什么说的呢?
  张卓元: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相对于保持币值稳定特别是防止通货膨胀,应将充分就业放在优先地位。这个问题现在比较清楚了,通胀已得到治理,就业问题突出起来,当然要就业优先。二是相对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相对于社会保障,就业是更积极的措施,一个人的失业会造成一个家庭的生活贫困;相反,一个人就业可以使一家人脱贫。
  记者:保障人民高质量的生活和提供充分的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那么,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张卓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世界上最为广阔的市场,扩大内需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针。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当然也要努力扩大出口;同时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供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在目前通货紧缩尚未彻底克服的情况下,有必要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一部分国债,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建设,增加投资需求,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采取适当鼓励消费的政策,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也能使生产能力包括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扩大内需特别适用于像我国这样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就业压力巨大的国家,应当长期坚持。
  记者:根据各国经验和我国国情,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充分扩大就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张卓元: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从世界各国看,扩大就业主要还是靠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载体。要扩大就业,就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税收、用地等方面有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日本有一个法律,规定开办大型商店要审批,关键看其是否会把周围的中小商店挤垮,这就是保护中小企业的措施。我国入世后允许外国的大型零售商像沃尔玛、家乐福进入,但也应当经过评估———看这个地区有无必要开这样的超市,要以不挤垮周围的中小商店为前提。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扶持中小企业有各种优惠政策,我们也应采取类似的实实在在的措施。
  第二,市场准入一视同仁。去年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分之二靠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今后要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市场准入包括人才、技术等各方面,应当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要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就业,对国企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也应适用于所有失业人员。国企改革的方针是非常明确的,即抓大放小,对中小企业要放开搞活。国有经济要支配的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且是其中的大型骨干企业。其他则搞非国有制或混合经济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不但民营科技企业要放开,其他民营中小企业都应放开,一视同仁。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大概占33%左右,这个比重比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少十个百分点左右。特别是我国的粮食和一些工业消费品供给充足,不存在物质生产跟不上的问题,因此有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看护老人、送报送奶、接送小孩上学上幼儿园……服务无所不在。发展第三产业既能扩大就业,又能扩大内需;既满足有些人的需要,又创造需求。与此相联系,随着社区服务中的临时性、非固定性的工作岗位不断增加,非正规就业将日益增多,应予提倡,积累经验,加以指导。
  第四,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一讲入世,都是讲要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讲减员增效。其实,减员增效是企业的事,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我们要发展高科技,但又要看到我们的国情,不能到处都搞高科技。从我国劳动力特别丰富、就业压力大的国情出发,今后凡是能够用人工的地方应尽量用人工。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所在,很多外国公司到中国投资,就是看到我们的劳动力价格便宜。尽管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不高,但算下来产品的工资成本还是低的。再比如开发旅游产品,应当开发有特色的劳动密集型的东西,发展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不能仅盯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重视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第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适应当今技术进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频繁的状况。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求职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还可考虑多开辟一些劳务输出渠道,增加境外就业岗位等。
  上图为张卓元画像。罗雪村作(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